第01版:要闻
2025-09-28 星期日
落实《规划纲要》基础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顾明远

  今年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开局之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意义。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要在三个方面着力。

  一、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是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义务教育巩固率在9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但当前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便不可能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加强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城镇化、人口迁移等因素,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

  发展乡村教育,首先要把县中办好。县中是乡村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县中办好了,就能带动乡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使农村孩子能在县里接受优质教育。县中办好了,就能涌现出更多优秀学生,就会有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办好县中,需要建立“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因为不同县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有很大差异,如果仅以县域为单位治理县中,有些县可能缺少相应的资源。需要市域优质高中帮助县中,市县结合,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要加强城市优质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帮扶。这种帮扶要有计划地长期进行,包括课程建设、教师交流、活动项目的交流,真正起到帮助农村学校改变面貌、提高质量的作用。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规划纲要》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门列为一个章节,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等。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要把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办好,特别是要加强地方师范院校的建设,增加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名额。要重视在当地院校培养师范生,这样学生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任教,才能下得去、留得住。《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这很重要,只有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才会有幸福感,才能激发其教书育人的热情,教师才能不断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国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太少,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除了“国优计划”在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生学位的优质专业教师外,还要加强在职教师取得研究生学位的教育,普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深化教育改革是动力

  落实《规划纲要》要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我们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如实施九年一贯制可以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可以减轻学生升学压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此外,要改革教学方法,把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这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学生高中毕业后不可能都考上大学,而且考上大学后也会选择不同专业,高中应该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成长条件。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要多样化,以课程多样化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此,可以设置不同模块,如理工、技术、经济、文学、艺术、体育等模块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