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湘文化资源库为支撑,通过平台协同、课程转化、数智融通等关键路径,衡阳师范学院近年来构建了湖湘文化赋能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教育资源、碎片知识到核心素养、静态史料到活化案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提升了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力。 创建湖湘文化资源库。学校依托校内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文化科研平台,开展湖湘文化的有组织科研,出版了《船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专著,充分挖掘湖湘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核心元素。学校运用数字技术将湖湘文化的历史遗迹、文化符号、人物精神等,开发为可视化校本教材、微课、案例库、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数字化资源库。 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13个省市级以上文化研究平台,52个省部级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通过人才互聘和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学校汇聚专业教师、政府领导、企业精英等力量,形成育人“同心圆”,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深耕“大思政课”课程群。学校将湖湘文化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打造兼具湖湘文化烙印、思想性强、趣味性高、实效性好的校本精品课程群;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田野调查、情境模拟等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延伸至日常生活、党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之中,强化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 数智技术融入育人全链条。学校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服务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文化资源的智能化再生和教学过程的数据驱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学生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构建“线上思政课堂+线下实践”的混合式学习平台,并生成学生数字画像,精准评估育人效果。 三维评价提升赋能满意度。学校出台《衡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从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方面设计考核指标;通过知识测试、主题论文、课堂讨论质量等评估学生文化认知效果,通过文化活动参与度、研究报告等评估学生情感认同效果,通过礼仪行为观察、文化创意作品等评估学生行为践行效果。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负责人等多主体评价体系,开展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考核、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短期评价与长周期评价,生成个性化“文化素养发展图谱”。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本文系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文化融入教育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22JGYB210]、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重点项目“衡阳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船山文化品牌研究”[编号:24ZWB01]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