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五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豆蔻”“及笄”等古代年龄称谓,他们通过微课穿越时空,触摸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争做文旅推广大使”的闯关活动中,四年级学生用拟人句为家乡四季写诗,语言灵动如春泉涌动……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学校深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教学改革的生动缩影。 自2023年起,桓台县第四小学以新课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为支点,构建起“文化浸润·思维发展·语用实践”三维联动的教学体系,让语言文字学习从机械记忆走向深度探究,让古老的汉字在学生心中焕发新生,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开辟了新路径。这场教育实践不仅破解了以往识字教学的困境,更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火种。 理念引领:三维联动激活语文课堂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原来‘雨’字的四点象征雨滴,‘融’字的‘鬲’是古代炊具!”在《雨点儿》课堂上,学校学生通过甲骨文动画了解汉字造字智慧,教师在课堂上还设计了“寻找生活中的‘点’”实践活动,强化识字与生活的联系。学校将中华文化基因植入语言文字教学,引导学生在形音义溯源中感悟中华智慧。在五年级《探寻语言文字的前世今生》课例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弱冠”“期颐”等词语,从《礼记》等典籍到现代用法,学生读懂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绵延。正如学生在作文中所写:“每个汉字都像一位历史老人,藏着讲不完的故事。” 在三年级课堂上,一场“偏旁探秘”正在上演。“‘蝌蚪’‘螃蟹’不是昆虫,为何带虫字旁?”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顺势引导:“古人用‘虫’字泛指动物,并非专指昆虫。”学生恍然大悟,继而推理出“反犬旁与动物相关”的规律。这种“比较—归类—推演”的思维训练贯穿语文课堂。从形声字规律发现到修辞手法辨析,学生在结构化梳理中的思维如春笋拔节。“雪花给青草盖上白被子,北风裹着皮衣在花园呼啸。”四年级学生笔下的拟人句充满童趣。这得益于“积累—转化—创作”实践链:学生先摘录课文佳句,再剖析拟人修辞手法的构成,最后在“诗意四季”创作中活学活用。在学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文化内涵缺失”“高阶思维参与不足”“语用脱离真实情境”三大痛点问题被有效解决,为学习任务群课堂教学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体系构建:知识序列铺就成长阶梯 学校语文组教师依据语言知识序列,整合了小学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专题教学课例。面对教材语言文字知识分散的难题,教师团队组织开展“知识寻宝”活动。他们梳理一至五年级教材,将象形字、形声字、修辞手法等知识点按认知规律进行重组:一年级识记简单象形字,二年级辨析近义词,三年级探究句式变化……他们将《藏在教室里的名词》等课例化身为“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桌椅门窗间捕捉语言的神韵——这些历经数十次课堂“实战”打磨的课例,如同精心雕琢的璞玉,既凝练了“文化浸润·思维发展·语用实践”三维联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又为一线教师奉上“拿来即用”的“课堂锦囊”。在这里,教师不仅教书育人,更是文化的播种者。15名教师执教市、县级公开课,4人获评淄博市教学能手,1人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教师曾经的“教学困惑”化作8篇论文和5项课例成果,教师团队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蝶变。 “二十四节气藏着多少秘密?”在二年级专题课上,学生从《二十四节气歌》出发,收集农谚、绘制二十四节气图,在跨学科实践中感受古人智慧。这是学校“四类课型”的典型场景:“单元整理课”构建知识网络,“闯关课”用游戏检验成果,“专题课”深挖文化内涵,“实践课”则让学生成为“汉字侦探”。在五年级“汉字文化探秘”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寻找错别字,用调查报告呼吁大家规范用字,促进语文学习与社会责任悄然融合。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一方面肯定各小组的努力与成果,另一方面针对各小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探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研究意识。学校的研究成果不仅惠及本校师生,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1名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近20次活动,承办市、县级现场课堂教学研讨会,辐射20余所学校,2000余名教师受益。在“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人选”小学语文组培训会议上,学校教师执教的单元基础知识归类整理课例受到专家的赞赏,为山东省小学语文基础型任务群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评价革新:多维体系点亮素养星空 当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遨游时,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331”评价体系——3个原则护航成长,3个维度全面“扫描”,1本手册见证蜕变。发展性原则化身“成长加速器”,让学生抱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宝藏本”全程参与语言文字积累活动,从歪歪扭扭的字迹到工整的书法,每一页都是学生进步的刻度;激励性原则如同“闪光灯”,教师变身“星级导师”,为“积累小能手”“语文小作家”颁发荣誉勋章,让每名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路上的“追光者”;多元化原则像“多棱镜”,家长、同伴齐上阵,课堂表现、研究报告、创意手抄报都被纳入评价视野,全方位展现语文素养的多彩光谱。在日常课堂上,“随文积累评价表”化作“闯关地图”,学生跟着“撇画穿插”“末笔为点”的字帖练字;单元整理课上,“知识网络量表”变身“侦探工具”,帮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思维项链;就连期末测评都别出心裁,研究报告、汉字探秘任务取代试卷,让评价变成一场华丽的“语文嘉年华”。让学生感到骄傲的,就是那本越写越厚的“语言文字成长护照”。翻开手册,从最初涂鸦般的书写到后来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从磕磕绊绊的造句练习到逻辑缜密的研究报告,手册成了一部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化史”。手册里藏着“闯关勋章”(课堂学习单),贴着“荣耀战绩”(单元闯关),甚至还能翻出“秘密武器”(思维导图)。这种结构化学习让语文素养如春藤攀缘,126人次在朗诵、写作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28篇作品刊登在《中国当代小作家》上。学校教师则像“考古学家”,通过手册里层层叠叠的成长印记,精准绘制每名学生的“语文能力地图”。这份“看得见的成长”,让语言文字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手册里实实在在的星光,指引着每名学生向着语文素养的高峰不断攀登! 当方言谚语在短视频里焕新、“汉字成长树”图谱成为区域教学模式,当学生眼中闪烁对汉字的热爱、教师心中充盈研究的热情,这便是教育美丽的风景。 (任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