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8-08 星期五
分级教学 分类培养 厚实基础 宽泛出口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构建“课程群+教研室”协同育人体系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创新性地构建了“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厚实基础、宽泛出口”的物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实施“2+2”分段式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群+教研室”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了纵向递进式能力培养与横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型+应用型”双轨并进人才培养新路径。

  从学科传承到科学创新

  从“物理学科”到“物理科学”的教育转型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学院通过“教研室”实体化运行,促进教学团队间的密切沟通与深度协作,使得教育理念突破传统课程与学科边界,构建了以“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及讲义体系,逐步完成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科学思维导向”的深刻跃迁。“教研室”采用“1+X+Y”的团队教学模式,大班教学侧重物理学核心架构和科学思维讲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班教学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讲解物理学规律的典型应用;小班研讨通过朋辈互助与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

  “分级分类”精准育人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实施“2+2”物理学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夯实数理根基,后两年分流为“基础型”(科研导向)与“应用型”(产业导向),实现人才精准培养。针对课程结构固化、灵活性欠缺、学生出口单一等问题,学院构建“课程群”和“教研室”体系。遵循“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普及基础、按需选课,出口分流、标准多样,体系连贯、结合前沿”的原则与思路,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在纵向上利用“课程群”实现课程难度阶梯式递进,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在横向上利用“教研室”组织管理,设置“物理学+”跨学科课程矩阵,打破学科壁垒,匹配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双通道”协同发展

  “基础型”(科研导向)通过课程体系设计(高阶专业课程)、特色班级培养(如“一士班”“强基班”“萃英班”)、科研能力训练(加入导师课题组)等方法,目标为培养学界优秀人才。“应用型”(产业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课程)、定制化培养(9个院—企定制班)、实践平台建设(院—企联合实验室)对接产业需求,目标为培养行业英才。“课程群”体系推动团队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将前沿科研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实践设为必修课程,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实验室,构建“实验教学—科研训练—产业实践”三级平台,贯通基础操作、科研探索与产业应用全链条。近3年,学院累计支持449项科研创新项目(国家级别78项、省部级36项、校级335项),覆盖全体学生科研训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形成“一生一制”和“学术+产业”新系统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群”的“分级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逻辑为核心,通过构建“基础层—进阶层—拓展层”不同等级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递的精准化、能力培养的阶梯化、人才成长的差异化,解决了学科建设中的“孤岛现象”。课程分层设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精准诊断、动态规划,实现“一生一制”的课程资源适配,构建了学生独特的成长路径。“基础型”与“应用型”的“分类培养”,构建了“学术+产业”新系统。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要求所有学生开展科研与实践训练,近一半学生主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本科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等,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学生发展潜质提高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推免生。部分学生出国出境,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到华为、比亚迪、隆基、中广核、中国电科等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专业及课程建设取得突破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获批强基计划科研训练项目,物理学专业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学院获批国家级别一流课程4门、甘肃省一流课程6门,出版教育部门推进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物理学核心教材2本,获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4本,出版其他教材4本。

  教师能力稳步提升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获评国家级别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名师1名,荣获青年教师成才奖2名。多名教师在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西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等讲课比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获评“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1名、“兰州大学首届萃英好老师”1名,获得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奖3名,获评学校“三走进”先进个人5名。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其中,教学论文《“教研室”管理体系——物理学“课程群”管理》《“课程群”教学体系——分级教学与实践》《“课程群”组织体系——对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分别从教学改革理念、方法和实践给出了改革总体思路和框架。学院“分级分类”教学实践已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立项教育部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结项鉴定获评“优秀”并入选教育部门优秀案例库)。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构建的物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分级教学”优化课程体系,以“分类培养”满足多元需求,以“厚实基础”强化核心素养,以“宽泛出口”提供多元路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级分类”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通过多元协同凝聚教学合力,为培养物理学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动能,显著提升了人才发展的多样性与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罗洪刚 王建波 高大强 吴国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分级教学 分类培养 厚实基础 宽泛出口 罗洪刚 王建波 高大强 吴国军2025-08-08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构建“课程群+教研室”协同育人体系 2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