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星期三
凝聚合力共筑青年就业新路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与发展之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形成高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就业合力,引领大学生树立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成就自我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象化体现,既关乎个人成长,更承载着家国责任与时代使命。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自己的小我融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将个人就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首先,以家国情怀指引职业选择。青年须以长远眼光审视职业方向,突破短期利益束缚,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真正的职业生命力体现在紧跟国家战略、拥抱产业变革、服务社会需求上。其次,以榜样力量砥砺前行初心。高校可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讲述青春奋斗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选树就业榜样,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导向。再次,建立以创新衡量价值的新坐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更需要无数脚踏实地的人。”青年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选择和自己能力匹配的职业。同时,要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全要素育人体系

  作为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枢纽,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构建全要素育人体系,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深度融合。

  强化价值引领。高校应精准把握青年就业新特征,通过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前置等举措,帮助大学生克服择业焦虑,树立自信从容的就业心态。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避免“好逸恶劳”思想,以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响应社会需求。建立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人才支撑。

  选优配强队伍。针对人才供需“脱节”问题,高校要推进产教融合,让业界导师进入教学一线,为大学课堂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学校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育人的全链条,以科研攻关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在解决企业产学研协同攻关过程中,熟悉就业环境,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和产业界发展动向,从而提升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则要为大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助力毕业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高质量就业。

  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推动高质量就业需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构建与产业链深度衔接的生态系统。

  催生就业新场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社会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岗位空间,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硬核技术为牵引扩大就业岗位需求,以技术创新拓宽就业增长极。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以产业需求牵引职业能力重塑,让各类人才充分就业。

  夯实建功新天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向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展现出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也释放出对各类人才的丰富需求,拓展了就业渠道。社会要完善人才传导机制,引导青年感知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投身基层建设。

  形塑联动新格局。首先,推出政策“组合拳”,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关心大学生就业,推动各类围绕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落地,多措并举支持大学生就业。其次,要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各类论坛、社群等大学生会聚的社交平台,提高针对性与及时性,让就业政策进高校、进师生。再次,要以创新重塑教育链和产业链,要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创新带动就业。各级各类企业要加强走进大学的力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本文系2024年浙江大学就业研究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引领与理路研究”[项目号:JY202407]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05凝聚合力共筑青年就业新路径 柯溢能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