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星期三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始终难以替代人的温情,这正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替代的原因所在

  近日,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切实增强人工智能战略认知,准确把握科学革命对于思维范式、新质生产力、教育变革的影响,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时代新人培养,勇立潮头与青年同步成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全学段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全场域服务成长的引路人、全链条人才培养的助推者,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教育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恰逢其时。这对于切实增强人工智能赋能质效、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育人挑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生态,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能够进一步丰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给思政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算法推荐等新型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情绪化、娱乐化特征,可能导致大学生陷入“信息茧房”,接触的内容局限于自身兴趣领域,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的虚假新闻、深度伪造视频等,能以极高的仿真度混淆视听。大学生群体是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更容易受到欺骗性、误导性信息的影响……这些新形势、新问题,都对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时代新人培养,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变”与“不变”。技术日新月异,但思政工作的育人本质不会变。高校辅导员必须坚守“基本盘”,下足“笨功夫”,持续提升理论素养,深入打磨基础业务能力。

  不管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是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其目的都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始终难以替代人的温情。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学生的情绪数据,却无法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可以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却无法感知学生内心的细微变化,这正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替代的原因所在。为此,高校辅导员要从传统的事务性管理者向更具温度的情感关怀者和价值引导者转变,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将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融入日常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关注其精神成长,努力做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时代新人培养,高校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对人工智能的趋势感知力、技术理解力、实践创新力、伦理判断力。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等方面的优势;要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推动思政教育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更加高效、全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隐私泄露、信息茧房等风险,辅导员必须具备敏锐的伦理判断力,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坚守道德底线,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肩负着重大使命。只有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思政工作的“变”与“不变”,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时代新人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 本报评论员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