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大融合的枢纽,是孕育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使得高校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是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近年来,学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力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立足“党建引领、团队支撑、机制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起以科研团队为核心的“导师三协同、学生四进阶、实训三耦合”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实情、具有系统性与引领性的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新路径。 构建“导师三协同”育人体系,推动科研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自2010年起,学院围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安全”三大方向布局科研团队建设,构建了“金字塔型”导师组机制,科研团队负责人统筹科研战略规划、制定方向、对接资源,小组负责人进行任务拆解和协同推进,青年教师则专注指导项目实施与技术攻坚,构建起“战略—策略—战术”互补、“方向—引导—落地”联动的协作机制。 高等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只有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导向,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坚持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推进“书记有约”“E路护航精彩”等特色活动,实现思想引领、学业帮扶与科研指导同步推进。依托“芯安先锋”等6个党建育人工作室以及“党员小先生”等载体,推动“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协同高效的育人生态。 锚定“学生四进阶”成长路径,打通理论与实践链条。学院聚焦研究生教育中生源结构复杂、实践能力不足、科研基础薄弱、价值引领不强等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浙江省大数据与未来电子商务技术重点实验室、可视媒体大数据技术浙江省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系统打造“筑基学习—文献深耕—4A式研讨(Any-way[任何方式]—Anytime[任何时间]—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点])—成果锻铸”四段进阶式能力成长路径,打通从理论学习到科研实践的全链条培养过程。 在“筑基学习”阶段,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与方法论的系统训练;在“文献深耕”阶段,通过科研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在“4A式研讨”阶段,借助项目组讨论、课题竞赛等载体促进多元交互;在“成果锻铸”阶段,鼓励学生实现从“知识吸收者”向“科研创造者”的角色转变。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近5年,学院研究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赛事中累计获奖百余项,在国际一流期刊、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推进“实训三耦合”精准施教,形成个性化发展路径。面对研究生学术兴趣和发展取向多样化的新趋势,学院构建以真实产业场景为基底的“基础研究项目群—行业协作项目池—校友小微项目库”分类耦合实训体系。依据学生能力结构与职业目标,形成分层分类、精准匹配的个性化培养路径。导师组在“学术型—实践型—复合型”三类人才方向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资源支持,助力学生成为“专精”与“通才”。 “基础研究项目群”聚焦国家战略,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学生提升学术素养;“行业协作项目池”联合头部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技术研讨、企业挂职双向赋能,增强学生研发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校友小微项目库”依托“青蓝计划”将行业需求转化为实践机会,夯实学生的算法开发能力并培育创业精神。三者以产业问题为导向,校企“双导师”与校友生态协同支撑,贯穿培养全周期,培养兼具技术落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打造“科研+产业”育人闭环。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为导向,创设双轨协同导师制,为学生科学匹配科研导师与实践导师,打造“双师双能”卓越人才师资队伍,形成“科研统筹—技术落地”的育人闭环。 为确保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学院以产业升级需求为指引,积极深化产教融合,与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杭州航启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固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其中,团队研发的“稠密子图挖掘”等核心算法,已在大型企业中成功部署,实现了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此外,学院还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全球视野下的育人体系,探索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挥榜样示范引领效应,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学院坚持以“明德至诚、求实创新”为院训,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毕业生左聪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2022年入选国家级别青年人才项目,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准聘教授。孙仁杰在博士阶段累计发表CCF—A类论文12篇,现已回到学院任教,成为青年科研骨干力量。洪德衍、刘浏等典型事迹被权威媒体广泛报道,激励学生以先进为榜样、以榜样为方向,激发内在动力,形成榜样引领的良好育人氛围。 新工科背景下,学院构建以科研团队为核心的“导师三协同、学生四进阶、实训三耦合”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是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中兼具挑战性与战略价值的创新实践。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学院将会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锐意进取,努力培养出更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具的拔尖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杨红颖 赵聪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