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周,我像往常一样进班观摩半日活动。连续进了几个小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班级里空空荡荡,原本应该有着丰富操作材料的区域,只剩下收纳柜,孩子在教室里漫无目的地晃来晃去,有的甚至坐在区域发呆……我很困惑,明明开学前班级都投放了区域游戏材料,怎么突然不翼而飞了? 教师解释说,区域材料都放到收纳柜里了。我打开柜门一看,材料整整齐齐地“躺”在柜子里,无人问津。看到我的困惑,教师解释说,小班新生破坏力极强,材料刚投放进去就会被破坏,所以就收起来了。面对这些刚毕业的新教师,我问道:“小班孩子破坏力强,玩具就该被藏起来吗?”教师看看我,愣在原地。为不影响教师带班,我没有追问。午饭后,我们继续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认为,如果不把玩具藏起来,辛苦投放的材料都被破坏了,就要重复工作。教学主管也认为,玩具藏起来可以理解,毕竟小班新生刚入园,规则意识尚未建立,可能会出现乱扔玩具、破坏玩具等行为,确实会增加教师负担。 看着大家都认同这样的方式,我有些着急:怎样才能让教师基于儿童立场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呢?我们常说一日生活的推进要基于儿童立场,但儿童立场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具体教育行为中。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刚才的解释都是基于教师立场的,那现在站在儿童立场去看一下‘把玩具藏起来’这个教育行为,你们说说看对孩子会有哪些影响。” 教师A:“玩具藏起来,孩子会无聊。” 我:“无聊就是不好玩,那孩子会怎样看待幼儿园?” 教师B:“这个幼儿园不好玩,不喜欢幼儿园。” 我:“孩子不喜欢幼儿园会怎么样?” 教师C:“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讨论中教师发现,“把玩具藏起来”的教育行为,对教师是“减负”,但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甚至会阻碍孩子能力发展,但他们又不知道怎样解决。针对如何保障孩子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又不过分增加教师负担这一问题,大家继续讨论。 教师A:“可以选择一些柔软、轻便的材料,比如海绵积木、布类玩偶等,这些材料即便孩子乱扔,也不容易损坏,还能避免受伤。” 教师B:“要投放适合小班孩子年龄特点的玩具,可能他们对有些玩具没兴趣,所以才会搞破坏。” 教师C:“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简单易懂的规则,如轻拿轻放、玩好送回原处等。” 看着教师已经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了,我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基于小班孩子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也可以分层投放,逐渐丰富材料,但不能没有材料。新生入园初期,游戏材料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缓解入园焦虑。因此,绝对不能剥夺孩子玩玩具的权利,而是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快,教师重新将玩具“放”了出来,并对区域材料进行筛选,分层投放了适宜的游戏材料。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