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济南高新区启动了全环境立德树人“三引导”行动,坚持“共享、共建、共创、共进”的基本原则,构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双轨并进、同向奔赴的“510N”工作体系,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三引导”是指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进步、学校教育引导居民素养提升、学校教育引导社区文明发展;“510N”工作体系是指围绕5个素养润泽工程,推进10项素养提升行动,开发N类特色课程和主题活动,丰富学生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济南高新区黄金谷学校深入推进落实济南高新区“三引导”行动,秉持“润泽生命成长,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创建了“国风雅集”非遗研学基地,通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系统的课程设计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资源拓展,形成了特色亮点。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校家社协同育人,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非遗研学活动,形成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国风雅集”特色浓 非遗文化薪火传 “国风雅集”非遗研学基地,集“文化传承、实践体验、家校共育”于一体,以葫芦烙画、社火脸谱、蓝晒剪纸、创意绘画、铿锵鼓乐、陶笛古韵六大特色项目为核心,致力于让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同时通过校家社联合,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 首先,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国风雅集”非遗研学工作方案,同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选派教师参加非遗培训活动,并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到校指导工作,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其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学校“致博”课程体系中包括40余门校本课程,非遗类课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葫芦烙艺”课程,用“烫画”点亮文化薪火。葫芦烙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以葫芦为载体,通过高温烙制,在葫芦表面形成各种图案和文字。在“葫芦烙艺”课程中,学生学习烙画的基本技法,如点烙、线烙、面烙等,并创作自己的葫芦烙画作品。为了加强校家社联合,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增强了家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二是“社火丹青”课程,以民间艺术传承文脉。社火脸谱是民间社火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在“社火丹青”课程中,学生既能学习社火脸谱的绘制技巧,还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三是“纸影蓝韵”课程,让光影与传统交融。蓝晒是一种古老的摄影工艺,通过阳光的照射,将影像显现在特殊的纸张上,形成独特的蓝色画面。在非遗研学基地的蓝晒项目中,学生将传统纹样、植物标本等作为创作素材,利用蓝晒技术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四是“创意绘画”课程,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在“创意绘画”课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传统图案、故事、民俗为灵感来源,运用水彩、油画棒、丙烯等多种绘画材料,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创意、选择素材,在合作中增进亲子关系,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成果和兴趣爱好。 通过非遗特色项目课程的开设,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但传承了非遗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还形成了良好的校家社学习氛围。 校家社三维联动,构建育人新生态 学校充分发挥校家社联合的“三维”联动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主题活动。 首先,学校建立沟通平台,通过校长接待日、学校开放月、家长会等诸多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积极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其次,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学生成长共同体、亲子活动、“聆听心语”心理热线等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育人空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走进企业探索科学技术、走进大学感受文化氛围、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文脉,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济南高新区黄金谷学校以非遗研学基地为引擎,以丰富的项目内容和独特的校家社联合模式为平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了社区资源,还促进了家庭文化建设和社区文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三引导”行动,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田传峰 王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