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民族大学北校区俯瞰图
|
|
贵州民族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专场歌舞晚会节目——民乐合奏《苗岭歌飞》
|
|
贵州民族大学北校区图书馆景观
|
|
贵州民族大学南校区教学楼景观
|
七十四载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新时代里勇立潮头,再启征程。贵州民族大学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建校以来,始终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时代使命为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贵州大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形成厚重的办学传统,向时代浪潮奔去,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关键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锚定新使命、奋进新赛道,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创新动能,将办学特色升华为发展优势,全力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民族大学”的崭新篇章。 赓续精神 栉风沐雨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贵州民族大学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红色沃土中,红色基因是学校鲜明的精神底色。学校历经一次并校、两次搬迁、四易校址,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初心从未改变。在各个发展时期,坚持与党的民族工作同频共振,一代代民大人传承红色基因,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刻在骨子里、融入血脉中,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民族高等教育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办学初期,学校大量培养和轮训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20世纪50年代,学校民族学专家参与西南地区民族识别工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积极参与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并长期致力于民族研究,为摸清贵州民族文化“家底”、推动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74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学校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理工人文学科融合发展。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根植贵州,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已发展成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持续为贵州乃至全国的民族教育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同频脉动 革故鼎新 在时代新局中破题担当 新时代浪潮奔涌向前,高等教育使命愈发厚重。学校以“同频脉动”的战略自觉,在云贵高原的经纬线上锚定坐标,将“革故鼎新”的精神融入血脉,以扎根大地的实践回应时代叩问。面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以科学研究为脉,以社会服务为干,以文化传承为枝,以开放合作为叶,在西南大地上构建起全维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态体系,以崭新面貌诠释着新时代地方民族高校的使命担当。 多维培养铸魂育人。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将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同求谐的民族团结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74年的教坛躬耕,学校先后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75%以上的毕业生到基层、民族地区工作,成为贵州“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人才,涌现出坚守海嘎村11年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波,非遗传承人彭艺等一大批优秀校友,为推动贵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生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贵州省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银凤钗头”项目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2024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助于提升贵州省理工类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创新引领突破。学校将科研创新作为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实现跨越突破。近3年,学校师生收录高水平论文数量增长率平均达到17%,获批国家级别科研项目123项;连续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占贵州省获批数量的62.5%,学校成为全国民族类院校除中央民族大学外仅有的一所连续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校;学校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署名文章,这篇文章是10余年来贵州省学者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发的仅有一篇文章。聚焦贵州省产业需求,依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组团式”帮扶合作的优势,近两年,化工学科团队获批贵州省重大专项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横向项目10余项,经费达3500余万元。在磷石膏转晶制备无水硫酸钙技术攻关、磷矿中伴生稀土分离提取技术攻关、黑磷新材料低成本大规模批量化制备技术攻关、重晶石产业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承创新赓续文脉。长期以来,学校在挖掘、传承、创新贵州特色文化上狠下功夫,形成具有民大特色的可转化、可推广的特色品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获批省部共建的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出版《中国面具史》《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等研究成果。梳理保护传统典籍,在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彝族古歌整理、水书抢救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编纂工作,完成219万字文稿整理。积极推动师生艺术成果同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动创新传承工作。美术学院教师创作反映贵州各族民众喜迎解放军进入贵阳的油画《解放贵州》等3幅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民族艺术陶瓷作品被南湖革命纪念馆永久收藏。《芦笙大摆裙》合唱节目获国际合唱节民族音乐组金奖;学校在“华艺杯”全国纺织非遗扎染职业技能邀请赛中获得三等奖。学校7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单位)表彰,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6次获省部级相关荣誉。 研用融通服务发展。学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坚持服务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秉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有成效,持续开展“组团式”帮扶,与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政府部门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博士论坛”、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推普”活动等,形成的“可持续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长效脱贫机制”做法,受到贵州省教育部门肯定。在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期间,学校6个党组织获评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党员干部10人次。建言咨政有良策,学校专家受邀参与国家层面的决策咨询。负责或参与20余部民族法规起草和审议工作,承担和参与多项重要政策调研项目,承担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研究。助推产业发展有实招,探索推进“民大+名校+名企”的3M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得到贵州省主要领导肯定,聚焦贵州“富矿精开”战略,成立“北京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磷等矿产资源利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省域产业技术攻关的项目矩阵初步形成并取得成效。其中,与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磷石膏转晶制备无水硫酸钙技术攻关已成功完成实验室小试,并顺利进入中试阶段,有望撬动相关领域千亿级项目,有力助推产业升级。 跨域合作开放拓维。学校立足区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着力深化对外交流协作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在跨境教育共同体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教育治理参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广,持续打造“留学贵民”品牌,培养来自美国等24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余名;获批国家民委第二批“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与英国基尔大学、日本佐贺大学、越南岘港大学等15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交流活动;在菲律宾和泰国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习基地;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平台,成功主办、协办涉及国外及中国港澳台的会议等活动数十场,开发面向国(境)外师生的国际化精品课程18门。国内合作“生态圈”越来越大,持续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与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帮扶合作,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更优,科学研究更强,人才培养更好;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人才协同培养;与黔东南州政府部门、天柱县政府部门等开展深度战略合作等,通过基地共建、智库共研、人才共育等创新模式,实现共赢发展。 踵事增华 踔厉奋发 于伟大征程中勇毅笃行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贵州民族大学以建校74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为契机,锚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以改革破题、以创新突围,聚焦人才培养、科研攻坚、文化铸魂、开放合作等核心领域,深挖学科交叉潜能,强化民族特色优势,全力奋进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中彰显使命担当,为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贡献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彰显民大新作为。 理工赋能,开拓“文工交叉”育人新途。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迭代,使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贵州民族大学以此为指引,秉持“学科突破,交叉融合,整体提升”的战略路径,聚焦理工科强化行动,重构学科生态,依托北京大学“组团式”帮扶机制,对标贵州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战略发展领域,积极培育化学工程与技术、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学科,构建“新文科+新工科”融合育人机制,打造“人文筑基+科技赋能”双螺旋育人体系。 平台筑基,勇闯“赋力产业”科研新域。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在此背景下,学校抢抓机遇,结合贵州“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富矿精开”等,紧盯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建强“北京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和科学家工作站。充分联动校企资源,找准产业发展卡点、堵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将论文写在助力产业升级的主战场上,确保研究方向与新型工业化战略同频共振,全力服务贵州重点领域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发挥民族医药学科优势,开展民族药学研究,聚焦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联盟聚势,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新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在青少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民族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积极倡导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联盟,与地市(州)共建相关研学基地,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各单位形成矩阵,强化省域整合。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复原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文化遗产场景,将文化传承从“静态保护”升级为“活态传播”。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东盟搭台,唱响“开放合作”国际新声。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以及中老铁路开通、中欧班列开行,贵州打通了连接东南亚、欧洲的陆路大通道,开放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发展格局和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是突破资源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用好主场优势,强化与东南亚高校的合作,设立相关研究中心,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与技术服务标准,以“不可替代的特色”打破地域局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扎实办好东盟人文学院,办优办特非通用语种专业,让培养的非通用语言人才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的“桥梁”。畅通师生国际交流互动与学术对话机制,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营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浓厚氛围。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贵州民族大学七十四载办学历程犹如一幅壮丽的长卷,镌刻着“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跳动着与时代同频的改革脉搏。今天的贵州民族大学,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学科建设的坐标锚定在贵州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上,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风采添砖加瓦,让贵州民族教育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吕国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