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其森林、村寨、梯田、水源“四素同构”的生态奇观,充分展现出千年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关系。 “云上梯田”智慧生态保护创新课程,面向七至八年级学生开设,旨在让学生全面学习与梯田生态保护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并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帮助哈尼梯田实现生态保护。 课程初期,学生们带着“梯田的水从哪儿来”“梯田的水怎么分”“梯田的水怎么保护”的3个追问,通过利用大模型搜索相关知识,开启了一场数字与生态融合的创造之旅。有学生通过搜索网页信息,掌握了哈尼梯田的基本情况;有学生采用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了解哈尼梯田的人文背景;也有学生通过提炼调查报告关键词,使用AI绘画生成了精美的梯田生活画面,深入了解哈尼梯田的生态情况。 课程中期,笔者与学生们一同去往实地开展探究学习。学习中有“木刻分水”的古规,也有结合遥感、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监测保护管理平台。一名学生和我交流时表示,他要制作一个帮助“赶沟人”维护梯田水渠的机器人! 学生们蹲在劳动实验基地田里认真调试设备的场景也让笔者难以忘怀:他们第一次知道,课本里“生态保护”4个字,可以变成会提示的气温指示灯、能自动排水的智能闸门。在完成水位智能报警装置后,一名学生分享时说:“经过多次的测试,我终于找到水位传感器的数值偏差是因为灵敏度下降,这样简单的小功能实现原来也需要持久的认真+细心。” 回校后,学生通过对开源硬件与编程软件的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出了各样的哈尼梯田生态保护机器人:擅长绘画的学生对机器人的外观与梯田模型进行设计,用3D打印机与激光雕刻机制作出了机器人的外壳;擅长编程的学生则进行功能代码的编写,和组员配合完成了整体组装与程序调试;而一名认真细心的学生则记录下来小组研究的过程,完成作品说明编写和资料整理。他们小组设计的机器人不仅有帮助梯田水循环的蓄水功能、协助梯田管理的排水功能,也有方便游客和科研的天气播报、人脸识别安保等功能。 通过这次智慧教育课程实践,学生从纸上谈“生态保护”,到亲手创造了智慧的“生态保护”,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知识与技术的掌握与创新,还提高了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用科技力量守护家乡的觉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