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伟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
|
新闻回放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106周年。据报道,国内各高校提前谋划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传承五四精神。数智时代的青年机遇、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青年担当等,成为学子们热议的话题。 主持人语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今天的我们站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Z世代”的“新青年”该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我们共同的时代命题。青年始终是文明对话中最活跃的主体,始终是中国故事最鲜活的讲述者。当中国网络红人的田园诗画触动异国青年的文化乡愁,当《黑神话:悟空》的东方美学符号激发全球受众共鸣……我们愈发懂得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是要在不同文明的交响中找到和声的旋律。 做传承五四精神的有为一辈 冯聪龙 五四运动转眼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但五四精神依然光芒万丈。新时代的青年应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挺膺担当,自强不息,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今天的大学生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作为青年学子,应自觉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明大德、严私德,肩负起时代使命;像五四先驱那样,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知识是成才的基石,当代大学生应把基础知识打深打牢,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掌握了知识,就应发扬实干精神,充分发挥自身才华和热情去干事创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做人做事,最怕眼高手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新事业;像五四前辈那样,在脚踏实地实干中,为国家、为时代作出贡献。 当代青年学子应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善于创业干事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今朝莘莘学子,明日国之栋梁。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五四精神的光辉旗帜已传递到新一代青年学子手中。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做无愧于时代的有为一辈,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024级本科生) 跨文化交流见证青年力量 林少晶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青年群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新时代青年之所以能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源自其天然的包容属性。受互联网环境影响,他们对多元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凭借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野,能够敏锐地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共鸣点,进而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 新时代青年群体在跨文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的影响力,正逐渐改变着国际传播的认知视角。当动画电影《哪吒2》以破纪录的票房横扫全球动画市场时,新生代创作团队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美学突破者”的跃迁。 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讲好故事,关键在于发挥青年的力量。从《三体》领衔中国科幻IP扬帆出海,到潮汕英歌舞走上伦敦街头,近年来,越来越多由青年主导或参与创作的文化作品和艺术活动成功“出圈”“出海”,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但是,要想在跨文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让青年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中国故事以更加生动、多元、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走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单向度的价值输出,而是要找到共通的交流方式。这一过程中,青年力量的加入必然会带来鲜活的气息。期待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继续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召唤,在跨文化语境中奋力书写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数智技术赋能青春正能量 方灵玉 5G数字信号穿透瀚海雪原,给“第三极”送去最新讯息;敦煌飞天的飘带舞动在元宇宙的数字画轴中……在数智时代,科技的进步轨迹与人类的文明长卷互相交织,数智时代的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福泽,不断向世界展现出“Z世代”的青春之力、创新之力。 据报道,云南一山村小学“00后”教师开发VR(虚拟现实)课件,让大山的孩子们体验“故宫博物院一日游”;“玄龙芯”量子芯片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7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正逐步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任,成长为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生力军,为科教兴国战略注入澎湃动力。 “数”以远行,文以载道。新时代的青年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生长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充分享受到了其带来的时代红利,他们的青春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力赋能。 但同时,数智技术带来的一些衍生问题也不断向青年群体提出挑战。网络原住民的身份赋予当代青年以天然优势,但信息过载与焦虑、网络安全威胁、数字沉迷与信息茧房等问题也不断警醒着我们,要以理性精神把握科技主动权,让数智科技“为我所用”,在清朗的信息环境里尽情探索宇宙与文明,成为技术的驾驭者和自我价值的守护者。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级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