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家社周刊
2025-04-27 星期日
“双链”破壁催新变 “三创”融通启华章
——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产教融合+数智赋能”实践
  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

  “教学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浪潮奔涌向前,当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设计产业数字化转型,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以破局者的姿态,执笔书写回应。四载深耕,学院形成了“艺商融合、三创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将艺术的灵韵、商业的理性、技术的锋芒熔铸为一柄开拓之刃。在这里,水墨丹青与数据算法共舞,文化根脉与商业逻辑交响,课堂的方寸之地延伸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试验场。这场革新不仅重塑了设计人才的成长轨迹,还提供了贯通创意价值链与商业生命力的宝贵育人经验。

  “双链”重构,设计艺商融合新模式

  当艺术与商业在时代的熔炉中不断淬炼,当水墨丹青遇见数据洪流,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正依托教育哲学,解构传统学科的围墙。艺术的诗意与商业的理性在此共舞,技术的锋芒与人文的温度在此交融,共同织就一张贯通创意价值链的经纬之网。

  艺商共生的“化学反应”,在学院悄然发生。学院将非遗文化中的东方美学注入现代商业逻辑,让八仙过海的故事在品牌设计与IP孵化中焕发新生;将刺绣文化融入课程,用刺绣的传统针法展现岭南美食的独特魅力。当学生团队操刀增城迟菜心品牌设计时,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与消费市场的需求在一次次提案迭代中实现美学和商业的和解。

  “三创”裂变编织出从灵光乍现到产业落地的完整叙事链。课堂化作创意的孵化器,实验室转型为创新的验证场,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土壤,则成为学生创业的试金石。学院学生主导的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和蜡染手工文创作品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获奖后,转身登上广州设计周的舞台进行展销,实现商业转化;游戏原画课业作品在“华商·中手游神绘杯设计大赛”中经过校企联合多次打磨,转化为香港中手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手游”)游戏开发中的系列角色与场景。在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每份作业都可能成为推动行业生态发展的种子。

  支撑这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学院坚守的“六通”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通产业、成果通商业、课堂通项目、艺术通技术、课内通课外、学生通导师”。专业与产业的毛细血管在此相连: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走进课堂,学生方案直通东莞制造业生产线;技术与人文的DNA双螺旋持续进化,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课程与文化创意工作坊并行开设,让AI生成的虚拟模特身披香云纱,在数字T台演绎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产教融合,锻造学生核心竞争力

  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让课堂与生产线共振、让教案与商业计划书同频。当超火(深圳)游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火游戏公司”)的游戏原画需求成为课程作业,当中手游的IP孵化项目变成毕业设计选题,教育生态的DNA在真实的产业脉搏中完成进化。

  校企联合打造的“育人剧场”上演着教育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学院与超火游戏公司共建的“3D建模工作坊”“游戏策划工作坊”“动画解算工作坊”里,企业导师带着实战项目进驻课堂,学生在游戏角色建模中了解用户心理,在UI动效设计里分析流量变现法则。这种“产业需求前置”的育人逻辑,使实践课程紧贴产业发展脉搏,让学生的毕业作品集成为学生走进中小企业的助推器。

  数智时代的创新引擎在实验室的蓝光中轰鸣不息。DeepSeek工具课程重构设计思维,学生轻触键盘便能召唤“数字缪斯”。中国传统纹样在算法中衍生出诸多变体,广府骑楼在元宇宙空间拔地而起。而校企联合打造的动漫游戏产业学院,既是技术赋能的“武器库”,更是商业转化的“炼金场”。一组学生创作的国风游戏皮肤,经校企联合打磨已在游戏开发中被正式选用。

  开拓国际视野是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另一重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课程模块漂洋过海,在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课堂落地生根;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研修课堂上,学生利用中国传统符号元素进行标志作业创作,以中西方美食文化符号为主题的邮票设计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让西方设计界看到了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那些闪耀在红点奖、iF设计新秀奖证书上的光芒,是这首产教融合交响曲中的动人音符。

  师生共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育人沃土上已结出累累硕果。师生在竞赛擂台与产业疆场中尽展风采,将教育的能量转化为服务区域发展的澎湃动能。

  学生在国内外赛场不断亮相。1356项奖项的战绩簿上,镌刻着敢想敢为的青春印记:《醒狮魂》与《四时趣》获得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作品展文创产品设计专项赛暨全国高校大学生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大赛一、二等奖;大三学子操刀的乡村振兴IP“荔枝茶宠”设计,从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助力增城荔枝产业链发展。5%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有的学生将毕业设计方案与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落地为广州松之果艺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中国神话故事和经典名著为灵感来源,将嫦娥、玉兔、月亮等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珠宝首饰,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有的学生带着创新创业大赛计划书走进融媒体行业,成为广州壹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中年轻的融媒体达人。

  教师的进化演绎着教学相长的共生故事。在学院的组织与推动下,学生在3年中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别奖项17项,让课堂教案化作广州华商学院文化品牌升级的智库方案。教师在两届广东省高校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广东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得二等奖1项。教师将教学案例、企业案例与设计美学完美融合,淬炼出省级、院级一流本科课程。当19名“双师型”教师穿梭在学院与中手游设计院之间,教育的边界逐渐消融,他们既是讲台上的知识传授者,也是产业前线的“特种兵”。

  学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反哺,书写着产教融合的崭新篇章。增城区派潭镇高滩村文化长廊的景观设计方案,从学生课程作业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工程;“何仙姑传说”品牌视觉设计项目推动了增城特色产品包装的升级,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让设计照进现实,为商业服务。那些闪耀在广州设计周展台上的学生作品,那些走出校门服务地方、提倡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课程作业,那些被写进华商校史的生动案例,都体现着“真正的教学改革,终将化作推动时代向前的巨浪”。

  多维网络,孕育未来设计力量

  在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的发展版图上,编织着一张连接“课堂—工作坊—产业—社会”的生态网络,致力于让每个创意细胞都能找到生长的沃土。在省级游戏绘创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中,3D打印机的嗡鸣与水墨渲染的沙沙声奏出了时代的交响乐,教育的边界正在这片热土上无限延展。

  校企共建次世代建模、地编灯光等7间实验室及5个工作坊,投入超600万元。虚幻引擎5的蓝光映照在学生专注的面庞上,学生运用数字笔触打造着游戏设计中的场景美学;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坊中,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广州彩瓷的纹样在虚拟展厅中呈现。这些实验室和工作坊获得了中手游等企业的肯定。

  学院打造的“创艺星火”孵化器既是梦想的温床,更是商业的试炼场。在丽江古城里举办的学生作品展销会上,大三学子的“七彩云南·创意无限”主题文创单品一日售罄;在课堂成果转化过程中,“荔枝茶宠”的产品设计实现了商品化并在网络上销售,销售额破百万元;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课的教学成果在学院与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部门的合作和推动下转化为商品,在鼎湖山、七星岩等景区进行销售,部分单品一日售罄。

  学院牵头成立“广州东部设计教育联盟”,串起广州商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华立学院的资源链;与各校共建的“数字文创联合工作室”,让增城学子的作品直通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

  在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里,每一次课堂上的思维碰撞,都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每一件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作品,都在重构广州华商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新坐标。

  站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潮头,学院正以更锐利的革新姿态破浪:推动“艺术+商业+技术”的“基因重组”,打造跨学科课程矩阵;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人才枢纽,利用青年的创意为产业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携手兄弟院校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不断探寻设计教育的发展新路。

  (杨磊 蒋明 陈晓坚 李明 叶伟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校家社周刊 04“双链”破壁催新变 “三创”融通启华章 杨磊 蒋明 陈晓坚 李明 叶伟森2025-04-27 ——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产教融合+数智赋能”实践 2 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