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时评
2025-04-21 星期一
青年说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

  新闻回放

  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施行春假或秋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率先连放7天春假,开设五大主题共60项研学活动,旨在鼓励师生迈出校园、融入实践。本月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校也即将放春假。

  主持人语

  高校施行春假或秋假制度,是建设“行走的课堂”的教育创新。如何妥善处理教学设计与自主探索之间的矛盾,是放春假衍生出的新的教育议题。人才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与时俱进,更应关注教育制度与个体成长之间的张力。春假如何科学设计和规划?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这段时间留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大学生如何用好春假契机实现个人成长……这些话题都值得探讨。

  既要“放得好”又要“管得住”

  张茜

  当象牙塔邂逅人间四月天,如何既有诗和远方,又有安全和保障?在张弛之间,如何做到既“放得好”,让学生真正受益,又“管得住”,确保教学秩序和安全,成为各校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对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让春假“放得好”,关键在于将其纳入育人体系整体规划。春假不是简单的“放羊”,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育人环节。如果只是简单拼凑假期,不仅难以达到调节学习节奏的效果,还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管得住”是春假健康运行的基础保障。随着假期出行人数增加,安全管理必须跟上。仅满足于“一放了之”,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会在无形中增加安全风险。高校应当意识到,给予学生自由空间的同时,必须筑牢安全防线,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育责任的坚守。

  要实现“放得好”与“管得住”的平衡,还需要创新管理思路。中国传媒大学将春假打造为“读书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则鼓励学生自主规划实践。春假管理不必千篇一律,关键要立足校情、服务学生。未来,高校还可以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比如对于留校学生,学校也要加强管理与关怀等,让短暂的假期产生持久的育人效果。

  春假从无到有、从个别尝试到逐步推广,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进步。但要让这项制度行稳致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只有做到“放”与“管”的有机统一,春假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加油站”,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

  春假是走向社会的“实践之窗”

  费泽诚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学生可以利用春假走出校园,回到社会和自然中去,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放春假旨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春假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可增长其知识、开拓其视野。当知识传授从“黑板板书”延伸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教育的形态便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组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假研学项目,学生通过实地观察现代化钢铁生产线,亲眼见证课本中的冶金原理转化为现代化工艺流程。这种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使抽象概念具象为可触摸的工业文明,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知行合一”的认知跃迁。

  春假实践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实现价值塑造。学生们深入基层社会、投身乡村振兴、参与科技创新,不仅在实践中验证课堂所学,更在服务社会中建立起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责任意识。当他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名胜古迹,感受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就会油然而生。沉浸式教育产生的思想共鸣,远比课堂说教更具感染力。

  毫无疑问,春假的意义不仅在于假期时间的安排调整,折射出教育理念的转变,更在于构建起“教育—实践—成长”的育人闭环。当青年在春假中走出校园、融入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春假这个“行走的课堂”正在书写立德树人的新范式。期待更多高校把握教育规律,将春假打造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彩虹桥,让青年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成长。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做好规划 莫辜负春假初衷

  周乐帆

  春假的初衷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节奏,通过适当休整以更足的干劲回归课堂。学校集中安排假期亦有亲近自然、扎根实践的教育目的,旨在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在具体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衔接好假期活动与长期学习。

  大学生不要把春假单纯视为多休了几天假,要理解春假的初衷和意图,找到春假的正确打开方向。否则,多放几天假,少放几天假,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其间,可以进行学业总结反思,分析前期学习得失,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后期改进方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可进一步拓展个人兴趣,如发展外语、编程、摄影等业余爱好,丰富自身技能储备。另外,应注重缓解学业压力,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实现劳逸结合。

  合理分配时间既是提升效率的必要途径,又是挖掘短期假期价值的关键。这要求学生有效利用时间,将有限的假期转化成可管理、可持续的能力提升期,从目标拟定到实践步骤再到预期成果,都需要进行规划。健康的时间管理并非僵硬地填满假期日程表,而应明确待办事项的优先级,做到张弛有度、有条不紊。

  在这场学校与学生双向奔赴之旅中,当学生学会对自我规划负责,而不是任意虚度光阴,春假便真正实现了校园与社会、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连接。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2024级博士研究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青年说 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