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5-04-21 星期一
南科大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开展有组织科研——
打造创新“强助攻” 挺进“科研无人区”

  高温超导机理复杂如同“量子迷宫”,全球科学家探索近40年,仍未破解。前不久,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领衔下,南科大、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在常压环境下发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发现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让“量子迷宫”又透进一束光。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研究团队主要由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组成,平均年龄仅28岁。南科大副教授陈卓昱作为团队负责人,今年35岁。他在2022年才加入南科大,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重大成果?南科大实行的独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制(简称PI制),给陈卓昱提供了“强助攻”。

  “PI制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既保持了重大科研攻关的系统性,又能充分发挥每个PI的领导力。”在陈卓昱看来,这在人才培育、资源配置、成果转化等环节,通过赋予PI决策主导权,相对弱化了行政管控,促使科研人员从“任务执行者”转型为“创新主导者”。

  陈卓昱课题组主要科研阵地就在超导机理实验室。走进其所在的南科大理学院大楼,一间间独立实验室正在高效运作,这背后是南科大一整套鼓励公平竞争、自由探索的机制在支撑。在PI制的支持下,每位教学科研序列的教授都拥有独立实验室、科研启动经费,可按自己的科研兴趣开展工作。这不仅是资源上的赋权,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松绑,促进了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

  这所创校不足15年的年轻高校,正以自由探索的锐气与有组织科研的定力,着力破解更多“科研无人区”的密码。

  近年来,南科大坚持“四个面向”,系统实施国家部署支撑发展战略、校企融合创新发展战略、跨境科教协同发展战略,同步推进“基础学科攀峰计划”“应用技术攻坚计划”“重大战略引领计划”等“五大行动计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让学科的夹缝里产生更多创新?“我校着力构建开放式科研体系,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和前沿技术突破的‘科研特区’,鼓励不同学科、学者积极合作、交叉融合。”薛其坤表示,南科大紧密对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吸引科研资源加速聚集,以有组织科研攻坚大项目。

  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南科大积极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作为布局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之重器”,“深圳自由电子激光”是深圳首个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的大科学装置。该装置建成后,将可以产生世界上最亮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对我国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都有深远影响。

  南科大还集中资源和优势学科力量,建设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创新材料研究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院等多个重大科研平台。有了重大科研平台等“金刚钻”,该校接连揽下“瓷器活”——“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4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约21亿元。

  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目标,南科大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协同机制,打造关口前移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力促校企全方位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该校现已成立128家校企联合实验室,629项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移转化,支撑120多家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超14亿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打造创新“强助攻” 挺进“科研无人区” 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张璞2025-04-21 南科大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开展有组织科研——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