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学院会计学院大四学生刘赫然在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工作坊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参与编制的企业ESG披露报告,获得企业导师高度评价,他被华商科教集团内控ESG部录用为实习生,“在工作坊接触到的企业真实项目,让我对ESG报告全流程有了系统性认知,入职即可无缝对接岗位需求”。 刘赫然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广州华商学院会计学院以工作坊为载体的育人范式变革。会计学院依托数智会计与商务服务产业学院,发挥学校财经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新商科人才的需求,践行“破界·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工作坊、专业实务工作坊等模式,力促学科交叉、名企协同、国际融通,培养新时代数智化会计人才。 与时俱进 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当财务机器人处理凭证的速度比咖啡冷却还快时,给学生的教育必须按下升级键。”在一场会计学院的校企合作研讨会上,华商科教集团高级财务总监黄晓刚表示,他在财务及内控领域深耕多年,“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亟待上岗。现代企业需要的不是‘账房先生’,而是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管理技术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全方位数智化会计人才。” 会计学院的专项调研凸显出人才培养转型的紧迫性,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数据管理技术驱动下,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浪潮奔涌,会计人才培养正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深刻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绿色会计、碳会计等方向,是会计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然而传统课堂培养的‘账房先生’面临三重困境。”会计学院院长姚凤民说,传统会计教育以单一学科为主,学生难以适应数智化时代的需求。校企协同不足,导致学生欠缺动手能力;学生国际化视野有限,影响全球竞争力。 变革破局之策破土而出。会计学院立足大湾区,以“产业需求侧”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学院与时俱进,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联合知名会计公司等打造ESG等专业工作坊,培养兼具数字化技能、复合型知识、国际化视野、管理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随着“双碳”目标纵深推进,三大交易所新规落地,2026年450余家A股上市公司将强制披露ESG报告,人才缺口处春潮涌动。市场缺什么人才,就重点培养什么人才,会计学院率先开设ESG工作坊。 变革在实践场景中悄然发生。会计学院与知名会计机构共建的ESG工作坊里,学生们正在解构现代企业的“体检报告”。当评估体系从财务报表延伸到“碳账本”,他们需要从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维度,对企业进行立体诊断。这种转变倒逼培养模式创新,ESG工作坊以真实企业为蓝本,学生进行从数据采集到ESG报告撰写的全流程实操,如同参与一场持续数月的“企业诊疗”。 急先锋探明前路,大部队多路出击。继ESG工作坊后,会计学院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打造集审计、价值评估、投融资与投资者关系、信用管理等十个实务模块于一体的国际商业领袖/CFO/CPA培养工作坊,构建财务“全科医生”培养矩阵。学生化身“财务医师”,在审计、内部控制、ESG等“专科诊室”轮转锻炼,通过全流程实战淬炼复合能力。 破界革新 跨学科锻造财务“全科医生” 在ESG工作坊里,会计学院学生刘嘉欣正熟练调取碳排放数据,半年前会计前沿课程种下的种子,已在她手中绽放成颇具专业水准的ESG分析报告,“学院开设的会计前沿、大数据等跨学科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认知的新维度”。 这样的教学改革,始于会计学院刀刃向内的教学解剖。学院调研发现,传统会计教育培养的“账房先生”,曾在课堂上被反复演练的借贷分录、账簿登记等知识技能,连毕业季的门槛都没迈出,就已被财务机器人替代了。 “现在财务机器人所不具有的,是学生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思维,财务会计要有宏观战略眼光。我们要把学生的视野从财务报表的‘显微镜’升级为穿透商业本质的‘望远镜’。”会计学院党委书记刘善球认为,在财务管理线性思维与大数据时代发散性思维的碰撞中,跨界融合成为必然选择。 会计学院着力拆掉学科围墙,联合学校数字金融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跨学院、跨学科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工作坊、国际化财务管理工作坊等专业工作坊。这些“未来职场练兵场”打破传统边界,将跨学科知识熔铸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密钥。 “在ESG工作坊,我们置身在真正的企业业务场景中。”会计学院学生黄慧文口中的ESG工作坊,可不是“纸上谈兵”。学生们在项目里“真刀真枪”地给知名的咨询公司做ESG报告,从海量数据里“淘金”的本事,让企业导师都竖起大拇指。 工作坊打破校企边界,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引入工作坊。工作坊创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实训”模式,将行业标准、实战案例直接嵌入教学流程,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零时差对接”。这种“教学即实战”的培养模式,使工作坊成为企业延伸的“校园前哨站”。 工作坊实战培养的维度在持续扩展。2024年暑期,会计学院学生陈志建等ESG工作坊的学生,到广州阿里巴巴云数据中心,深入了解阿里云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分析和管理碳排放数据,这种数字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让ESG理论具象化。 培养半径同步从广州市拓展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有效的会计专业服务。工作坊打破限制,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引入国际课程、双语教学,通过“国际课程+双语教学+海外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国际商业环境中淬炼实战能力。 融合创新 校企构建数智化育人生态 “工作坊的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真实商业案例。”在ESG工作坊的实训平台上,华商科教集团内审内控高级经理林丹曼作为其中一名企业导师,正将十余年的审计经验注入课堂。“理论+实训+实战”的三维培养模式正在运转:第一阶段通过了解实务工作知识与规范,建立认知框架;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处理脱密后的真实项目资料;第三阶段联动外部企业,开展全流程实务操作的职场体验。 这种产教深度融合背后,是会计学院90名“双师型”教师与8名常驻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双引擎机制。当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处理企业的真实账目时,专任教师同步拆解背后的会计相关准则、变迁逻辑,实务操作与理论解析如DNA双螺旋结构交织,让知识在应用中淬火提纯。 “工作坊多维度融合的探索,正构建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新生态。”会计学院副院长杨旻说,工作坊通过校企“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实现龙头企业技术标准、真实项目、企业导师等五大资源引进,形成合作育人“六个共同”,即共同制定方案、共同开展教学、共同搭建平台、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科研、共同实施评价,校企“双主体”实现全链条深度耦合。 会计学院调研发现,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传统财务管理的边界正在消融,企业财务部门已从“事后核算”转向“前瞻决策”。这对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相关准则,更要具备数据挖掘能力和商业洞察力。 针对数字化时代的财会行业发展趋势,工作坊着力推动数智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将大数据分析、流程自动化等前沿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目前,学院开设大数据财务分析等12门数智化课程,实现前沿理论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工作坊里,会计学院郑艺超等学生正进行角色扮演,有人模拟事务所项目组成员,有人扮演市场经理等。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实战演练,完整体验企业运营全流程。这种能力跃迁的密码,藏在12门数智化课程构建的“能力拼图”里。 产教融合的触角还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在广州市增城区莲花出水农科小镇,ESG工作坊学生们将现代科技与环保理念结合,深入了解“基金+园区”新资本下沉式赋能乡村产业的示范平台。当工作坊课程内容融入共同富裕实践样本时,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田间地头自然交融。 “财会人才既要读懂数字,又要理解数字背后的社会价值。”工作坊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设“润物细无声”的第一课堂,打造“行走的专业思政”第二课堂。 逐步进阶 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轨道” “我们直接对接事务所的真实项目,学习收集和分析ESG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报告内容。”在ESG报告高阶工作坊,黄慧文正经历着学生与职场人的无缝切换,八小时工作制的职场节奏、项目进度表上的倒计时、每周的企业导师复盘会,让她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接触真实项目就像获得职场加速器。”她边调整某ESG报告边说,“课堂构建的理论框架,此刻正在真实数据里生根。” 姚凤民阐释了工作坊清晰的育人进阶体系,国际商业领袖/CFO/CPA培养工作坊夯实数智工具应用,锤炼商业决策思维,大师级工作坊对接企业真实项目。通过理论知识筑基、仿真实训强化、真实项目淬炼的完整成长闭环,实现“教学—实践—就业”全链条贯通,打通人才输送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培养“旧貌换新颜”。数据印证成效,会计学院近两年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近3年,学生自主创业50余人;学科竞赛获全国奖36项,省级奖50项;取得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100余人次;学生参与基于企业场景设计RPA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8项。 人才成长,学院发展。广州华商学院成为全国云财务职教集团联合发起单位,政府财务与会计机器人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广州华商学院实施。会计学院目前是会计教育转型发展校企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数字化财经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陈蒙梦 郑朝亮 陈淑扬 范卫星 杨烨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