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3-31 星期一
三十年逐光:“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交往教育”实践探索
  浦口实小轮滑队参加南京江北新区校园轮滑联赛

  教育是点燃心灵的光,而交往教育则让这束光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交融。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浦口实小”)历经70余年的办学实践,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确立了“快乐交往,共享成长”的办学理念,三十年如一日秉持“交往教育”的育人主张,不仅在理念上深耕细作,更在实践领域勇于探索与创新,踏上了“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破茧——

  “交往教育”的理念萌芽与实践探索

  (一)理念萌芽:引导学生学会关怀他人

  “八五”期间,浦口实小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引导学生与乡村伙伴交笔友,进行“小学生交际作文”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写信兴趣,乐于交友。“九五”期间,学校开展省级课题“小学生交往训练”研究,提炼“儿童交往公约三维智构”和“儿童交往能力训练五径策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校以“交往”为核心,重新定义了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合作,引导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关怀他人。

  (二)实践探索:从课堂到生活的渗透

  2001年,浦口实小遵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将“交往教育”研究从单学科渗透到全学科,有力推进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交往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围绕省级课题“小学交往教育新发展研究”“交往教育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学校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交往”融入每一节课。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会倾听与表达;在数学课上,学生通过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交往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努力将课堂所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和实践项目,如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任务等,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交往技巧与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开始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展现了“交往教育”实践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变化。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交往实践课”,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成蝶——

  “交往教育”的深化与创新

  (一)体系深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浦口实小三十年如一日开展“交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文化自觉,对“交往教育”进行整体设计,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学校出版了《心灵的轨迹》《学会交往》《交往100问》《走向理解与共生——交往教育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境脉》等专著,将“交往教育”的核心理念概括为“尊重、理解、对话、共生”,并提出了“交往能力培养的四大维度”——情感交往、认知交往、行为交往和社会交往,深刻反映了学校对“交往”本质的独到见解与深刻理解。

  (二)课程创新:从单一到多元的融合

  “十四五”以来,浦口实小省级课题“长江边长大: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叙事研究”立项,南京市小学内涵建设项目“‘双减’背景下交往教育教学体系重构与育人质量提升研究”顺利结项,南京市小学内涵建设项目“儿童交往学院:构建涌现交往品格的成长家园”立项。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打造“儿童交往学院”课程,重构“交往教育”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教育平台;实施“1+N”全域研学项目,依托“长江文化”这一核心主题,通过核心项目与N项拓展项目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深化学生与自然的“交往”,实现“交往教育”与自然的联结,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生态意识;强化团队协作与交往能力培养,组建学习团队,注重分工协作,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态意识,形成综合育人的教学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儿童交往学院”课程关注“我”与“社会”,课程内容涉及“我与他”“我与师”“我与我”“我与家”“我与社会”,从低段到高段设置“我们是好朋友”“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一起成长”等子课程;在“特色研学”课程中,“我”面向“世界”,与长江大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开展“昔日的歌”“来时的路”“未来的风光”等系列研学课程;“兴趣拓展”课程注重“我”是如此精彩,通过艺术、体育、思维方面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技术赋能:从传统到智慧的跨越

  浦口实小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打造智慧共生的数字交往空间,构建学科融合的“数字交往课堂”,如“跨学科环保课堂”“一江灯火”等,通过融合科学、美术、数学、语文等学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开展交友学习活动。“E伙伴”的在线社交学习社群活动,不仅让学生增进了友谊,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提高了他们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学校创建了“儿童未来学习中心”,开展场景化学习活动。教师围绕应用场景展开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互动和体验,通过应用场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问题,借助移动设备和各类传感器,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互动;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与他人合作解决难题,共同构建知识结构,甚至生成新的知识,进一步优化了师、生、虚拟空间的交往互动。例如,在《未来城市探索》一课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未来城市的特点,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此外,这种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光芒——

  “交往教育”的成果与影响

  (一)学生的成长:从个体发展到群体共进

  三十年来,浦口实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增强。相关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率由原来的62.1%提高至85.6%,课堂合作率由原来的78.6%提高到91.6%,课堂创新能力占比由原来的42.1%提高为76.6%,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浦口实小的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而且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展现出优秀的能力。学生乐学善学之余,各类艺术社团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3年,全校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区级荣誉共计9566人次,平均每年每生收获1.9个校级以上奖项。

  (二)教师的提升: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蜕变

  “交往教育”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成立了“交往教育研究中心”,鼓励教师从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全校领导和教师有上百篇课例、案例和论文发表。其中,校长任力带领团队核心成员主笔的一组论文《走向“交往性成长”》《儿童交往学院:指向发展的特色课程》《儿童宣讲团:讲好交往里的成长故事》和骨干教师撰写的《躬行“交往教育”,构建“五蕴”课程》《打造“四度”空间,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等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为浦口实小的“交往教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社会的认可: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浦口实小的“交往教育”初见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获评全国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心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南京市师德先进群体,获得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等100多项荣誉;同时,集团成员校教育教学水平也大幅提升,在多项创建工作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浦口实小的“交往教育”不仅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多次承办“交往教育”研讨会,如“新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讨会等,召开了市区级推广活动127次,成果辐射全国40多所学校、10万名教师。此外,学校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交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未来——

  “交往教育”发展展望

  (一)理念的升华:从“交往”到“共融”的超越

  浦口实小将继续深化“交往教育”理念,从“交往”走向“共融”,即不仅关注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关注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学校计划开设“生态交往”课程,让学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学会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二)实践的拓展:从校内到全球的延伸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学校计划与新加坡、芬兰等国家的学校合作,开展“全球交往教育项目”,让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三)技术的创新:从智慧到智能的飞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学校将探索“智能交往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交往行为,提供个性化的交往能力培养方案;开发“智能交往助手”,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社交技能。

  三十年逐光,浦口实小在“交往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交往教育”为核心,培养更多具有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任力 张月玲 都曦薇 杨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三十年逐光:“破茧成蝶”的蜕变之旅 任力 张月玲 都曦薇 杨帆2025-03-31 ——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交往教育”实践探索 2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