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5-02-11 星期二
山东大学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青年人才减负赋能
搭好青云梯 破格为人才

  2024年12月,山东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85后”教授许振浩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2024年7月,山东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90后”教授黄炳荣荣获首届陈景润奖……“破格”二字成为山东大学实施青年人才引育计划的最佳注脚。

  近年来,山东大学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破解人才引育、考核、评价等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深层次问题,厚植青年人才减负赋能的成长沃土。自2018年以来,山东大学认定、支持齐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学者814位,新增40岁以下正高级专任教师495位、35岁以下副高级专任教师341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57%,青年学者成为该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跟踪培养,为青年人才成长赋能

  从助理研究员到教授需要多少年?青年学者聂天洋的答案是4年。

  2015年,29岁的聂天洋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后身份入职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成为助理研究员。随后,他解决了正倒向随机逃离时间控制问题,使随机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回答了信用风险著名学者提出的公开问题,推动金融数学的发展……仅入职一年后,30岁的聂天洋便晋升为副教授。

  2017年,聂天洋获得了山东大学校内杰出人才体系“未来学者计划”的支持;2018年,破格晋升教授并入选校内杰出人才体系“齐鲁青年学者项目”;2019年,又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聂天洋说,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学者开辟了晋升绿色通道,只要有过硬成果就能破格。而在过去,同样的晋升之路至少需要10年。

  在山东大学,聂天洋并不是个例。人事部部长、人才办主任刘健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学搭建校内杰出人才体系,完善“未来学者计划—齐鲁青年学者—杰出中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讲席教授”的阶梯式人才发展通道,使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得到相匹配的支持。2023年,学校又新增了人文社科专项“文科杰青”“文科优青”。自2018年以来,齐鲁青年学者中已有301位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占比超60%。

  青年人才刚入职,没有团队、资金、项目怎么办?山东大学的办法是强化跟踪培养,稳步推进“大师+团队”的建设模式,助力青年学者尽早成才。

  2019年,蔡玉奎以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博士后身份入职山东大学,其研究方向是激光精密制造。然而,机械学院没有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研究团队,一切从零开始。

  “好在刚入职,我就入选了‘齐鲁青年学者’项目,获得连续5年每年20万元的经费支持。此后,又加入国家级人才团队‘先进加工与智能装备研究团队’,得到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蔡玉奎说,5年间,团队在激光精密加工理论、装备和工艺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专利授权10余项。

  分类评价,促青年人才多元发展

  2014年,路国权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被聘为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入职第二年,主攻夏商周考古、青铜器研究的他在学校的推荐下,参与并主持了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山东济宁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中国最早的县衙,出土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将茶文化历史提前300多年,助力“中国茶”成功申遗……在考古现场与课堂两地奔波了近10年,路国权取得的种种成绩助力他仅用了4年就从副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过去晋升不仅看文章,更要满年限、论资历。人才政策改革后,更加突出成果、代表作。”路国权说,非常感谢学校的人才政策和项目支持。

  “相较于论文数量,我们更重视成果的质量。”刘健说,代表性成果评价的实行,鼓励青年教师发扬“坐冷板凳”的精神,产出更多有创新力、影响力的成果。

  刘健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学以青年人才评价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如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大破格评审,单列指标、赛道;全面推广代表性成果评价,更加关注创新质量、社会贡献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地方战略作出特殊贡献的予以重点支持;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推进交叉评价、小同行评价、国际同行评价;探索建立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等。

  “在学校政策支持下,一些青年人才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短期内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实现越级跳。”刘健介绍,仅2023年,学校就有19位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直接被聘为教授、博导,实现人才成长的跃升。

  筑巢引凤,让青年人才潜心科研

  2017年入职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时,徐明升被聘为“预聘制副研究员”。

  “按照以往的政策,预聘制留校名额只有1个。而2019年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不再竞争留校名额,只要符合业绩条件的都可以获得聘任。我们不再焦虑竞争,而是将更多精力用在科研上。”徐明升说,2019年,他获聘副教授后,加入学校“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主攻“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任务,授权专利20余项,仅用4年就晋升了教授。

  “年轻人的发展不应是末位淘汰制,而是要尽量想办法给他们创造一个潜心研究,利于出大成果的条件保障。”刘健说,为解决“青椒”的焦虑,山东大学加大改革力度,争取山东省支持,无论青年学者是以长聘教授还是统招博士后身份加入,均提供事业编制保障。此外,为其解决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事宜,学校提供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阶段优质教育;拥有齐鲁医院等优质医疗;提供高品质人才公寓……以“真金白银”的政策,为青年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2024年,山东大学入选国家级人才数量达79人次,人才制度的系列改革使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现新突破。“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刘健说,如急需紧缺人才不足,具有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顶尖领军人才数量偏少等。

  “下一步,山东大学将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系统性改革思维,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打造战略人才梯队的新路径,以蓬勃人才之力,筑全面图强之基,以近悦远来的感召实践,迎来人才引领发展的春色满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山大力量。”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搭好青云梯 破格为人才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2025-02-11 山东大学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青年人才减负赋能 2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