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这一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也是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更高效、便捷地采集、分析教育对象的数据信息,推动教育向精准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持续、精准地采集教育对象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数据,为教育对象构建数字模型,从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精准绘制教育对象的“数字画像”,为精确感知教育对象实际需求、明确教育活动的靶标提供“数字参照”,为定制化、个性化教育内容的供给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与“教育内容供给”两个端口的精准对接,提高供需匹配度,从而实现“靶向教育”。在优化教育内容表达形式上,人工智能可借助多媒体图文、视频等直观通俗的表达形式,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对象能理解和认可的语言,确保教育对象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能够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突破文化、历史、地理的限制,重建一个实时交互、声像兼具的智能场域,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可以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此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进行指标细划分,形成一套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鲜明主题,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具有内在耦合性,它能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构建大课程体系、树立大资源观、建设大师资队伍、拓展大格局工作形态,实现“大思政课”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有效性发展。高校应积极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场景式红色课堂,将校外资源引入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灵活和丰富的红色情境体验教育资源。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人工智能的引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新时代“大先生”,明确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教什么、怎么教”,为智能思政发展做好理论阐释和实践引领。同时,高校要积极建设“空中课堂”,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万物互联、虚实融合、高效交互功能与“大思政课”拓展工作大格局形态具有内在契合性,要运用技术优势协调思政教育的育人主体、育人要素、育人资源和育人环节,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切实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价值。 当然,在使用和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还应认识到其潜在风险,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预测,并通过相关法律和制度预防并制约风险,使人工智能健康、科学、可控地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精准教育思维和数据治理理念的培养,通过掌握人机协同技术,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智慧思政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对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辨识,并根据学习需要,推荐相应的体系化的思政学习资源,让教育对象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将推动思政教育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系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