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规范、笔画笔顺错误、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此外,部分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无法规范表述答题步骤和过程,这些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规范的汉字书写与表述既是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的基本功,更是培养文化认同和逻辑思维的关键所在。 规范汉字书写:传承文化,塑造品格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其独特的文字承载着千年历史与广博智慧。规范书写不仅是基础技能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今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却与传统书写能力的锻炼形成了矛盾,提笔忘字和字迹潦草成了不少学生的常态。要让学生捡起对汉字书写的热爱,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浓厚的书写氛围。学校应通过开设书法兴趣班、组织汉字创作比赛、举办经典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艺术魅力。如,有学校以“我是小小书法家”为主题,低年级学生书写简单诗句,高年级学生则参与创作内容优美的书法作品展览,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二是重视习惯养成。书写姿势看似简单,实则是写好字的关键。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式、坐姿规范及运笔节奏,并实时纠正不恰当的书写习惯。一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演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书写规范化知识通过动画呈现,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观察纠正彼此的姿势,同时邀请书法老师开展专业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动笔中感受书写的魅力与乐趣。 三是着重规范笔画笔顺的书写。教师可以将汉字的笔画与结构讲解通过分步示范、边描边练的方式结合练习,比如借助汉字描红本、田字格等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听写和默写训练,以纠正学生写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与此同时,还可以将汉字书写拓展到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可以调整学生抄写计算题的规范,历史可以要求按古诗文准确抄写资料,而地理等学科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标注地名或制作地图,这些方式不仅使汉字学以致用,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践。 规范语言表述:培养逻辑,提升素养 语言表述是学生传递思维逻辑、激发深度学习的重要技能。语言表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效率与学习效果,厘清表达逻辑是各学科基础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然而,多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表述零散,答题时缺乏条理清晰的逻辑和必要的解题步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展开针对性训练。 口语表达是表述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提升语言条理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比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规范的交流。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晰思路,同时,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比如,在晨读或阅读课上,可以开展故事复述、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讲话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为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书面表述是语言表述的进阶形式。要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教师需要将语言规范、表达层次与逻辑训练融合到作业训练中去。在语文写作中,可以利用范文和好句摘抄,强调逻辑呈现;数学和科学类学科则可以通过标准的答题模板,引导学生写出“已知—解法—答案”的完整体系。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需对学生的语言描述多做评价,从用词到结构,一一给出明确的优化方向。 此外,要想让语言表述更丰满,各学科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法,比如语文课中的作文讲评,可以将逻辑性、语义流畅作为优选标准;英语课堂强调单词拼写、句型的简洁规范;科学课堂则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以精准语言描述实验现象与结果间的逻辑。不仅如此,真实的情境创设同样重要。比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或模拟采访等,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应用能力,让学生逐渐学会精准传递信息,用流利的语言组织完整内容。 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学生书写与表述能力并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家庭的支持与引导也很重要。家校之间应强化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家长需要认识到“书写养习惯,表达明思路”的重要性,通过督促孩子完成练字任务、陪伴孩子阅读写作等,潜移默化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示范作用。此外,家庭里可以尝试开展汉字趣味活动,比如全家比拼汉字书写、举办家庭辩论会等,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帮助孩子进入学习内容中。学校则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家长会、活动反馈、资源推介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辅导要领,让家校联动更加紧密而有效。 总之,无论是规范的汉字书写还是规范准确的表述,都关系到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关键能力。规范写字有助于学生将学习成果具体化,清晰作答则能促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学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书写表述氛围,开展科学性的训练活动,再辅以家校联动共育的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表达的能力,让书写不再只是字迹的体现,让语言变得更有力量,让中华文化在写与说之间薪火相传。 (作者系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