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如何担负起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任?笔者认为核心是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改革,包括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实习实训等的建设改革。提升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不存在“万能模式”,需要通过院校研究法,把单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职业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可以从专题研究、问题导向、系统分析、育人成效、立足实际、量质结合、校长牵头几个方面来开展,具体如下。 一是做好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院校研究的基本模式,研究者以专题的形式,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研究学校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用于决策实践的成果。改革措施不应面面俱到,要因地制宜。院校研究是基于个案得出的经验模式,不能简而化之地推广到别的学校,应重点区分好共性与个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院校研究的切入点,如何把握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中遇到的实质问题非常重要。要找到问题就得突破现象抓住本质,比如核心课程、优质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实质分别代表着课程结构、知识内容、教育教学能力和真操实练。其中有硬能力和软能力之别,硬能力主要靠投入来提升,而软能力则需通过评价改革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够是这些能力不足的表象,这就需要我们来判断,其成因是单种能力不足还是多种能力不足的组合。找准问题很关键,而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则是关键之关键。 三是运用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院校研究的思维方式。系统分析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在问题成因链条上找到关键节点。我们可以构建出包括办学定位、专业学科、育人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业与技术研究、组织保障、学校文化、产教融合、项目课程、行动教学和评价改革等在内的学校内部运行系统图,作为诊断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核心问题的工具。这样能快速找到问题症结,对症下药。 四是坚守育人成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道”,必须坚守。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是“法”,属于慢变量,要根据国家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中的软能力,如培养模式等是“术”,属于中变量,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稳步调整;人才培养的具体手段,如教学资源和实训条件等是“器”,属于快变量,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不断调整。 五是立足客观实际。实践是理论之母,现实是问题之源。关键办学能力建设过程中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核心课程应体现能力结构,优质教材应体现行业动态,师资团队应彰显技术技能水平,实践项目应承载先进技术。因地制宜进行办学能力建设是关键,这需要我们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职业、研究教育、研究学校、研究教师和研究学生,面向区域战略、面向行业技术、面向职业标准来探寻教育模式、改革手段和师生评价。 六是做到量质结合。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宜采用量质目标结合的方式。量的目标主要用来衡量短期产出,如建设多少门优质课程、引进多少位能工巧匠、建设多少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真正能支撑关键办学能力持续发挥作用的是这些成果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属于质的目标。整个关键办学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短期看数量、中期看机制、长期看影响”的量质结合评价逻辑。 七是落实校长牵头。院校研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实践思维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多方支持与协同是其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校长牵头十分关键。一是能保障战略引领。校长作为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具有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由校长牵头进行专题式研究,可以确保研究方向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能保障沟通协调。专题式研究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与配合。校长牵头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各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能保障成果转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离不开学校的决策支持。校长作为决策层核心成员,可以直接参与研究成果的评估与决策过程,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实施。四是能保障文化氛围。校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领导风格,营造一种鼓励研究、尊重知识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全校师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 (作者系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