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时评
2025-01-21 星期二
青年说
  洪杰文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什么样的家庭可以称得上“好家庭”?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理想的家庭教育”?这是摆在家长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日前有媒体报道,有的家长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报名“家庭教育培训班”,千方百计“寻医问药”,希望家庭和谐、孩子学业有成,结果却遭遇虚假宣传、课程名不副实等陷阱,引发舆论关注。

  主持人语

  什么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父母们“大家长式”的回答不在少数,而作为被教育者的青年之音常被忽视。理想的教育,是父母与子女双方的共在与共振。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旅程,是将“父母教,须敬听”的道德传承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而转变为亲子双向对话和共同参与。这样的教育,不是局限在家庭内部的“一家之育”,它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是作为被教育者的青年一代认知家庭、感受关系和理解社会的“初体验”,更是个体与国家发展的“常命题”。因此,理想的家庭教育不再是家长单方面的评价,倾听青年之声,什么是他们眼中的好父母、好教育,从未变得像今天这般重要。

  亲子共同成长是“爱的教育”真谛

  敖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从“鸡娃”到“虎妈狼爸”,父母们对教育似乎总是存在这样的焦虑或那样的疑惑。对于 青年一代而言,理想的家庭教育似乎不是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打不成器”,也不是教育焦虑弥漫下的需要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报名“家庭教育培训班”才能达成的。恰恰相反,晚饭后和父母一起看书,一次交心的夜聊,一起挑战一个难题的共同成长,才是戳中年轻一代“心巴”的“爱的教育”。

  什么是子女心中的“好父母”?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使青少年思想意识更加自主,相较于传统家庭教育中强调父母权威的“严父慈母”模式,当下青年一代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渴望被看见、被尊重,《2023年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通过对接近17万名学生的调查指出,有不少孩子觉得,家长不够尊重自己。由此可见,从“权威式”教育到“对话式”交往逐渐成为青年一代对于理想父母和理想家庭关系的画像。

  这种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来实现。一方面,共同成长是“身与身”的交流,双方深度参与到彼此的生活之中。父母不仅要关注子女的学习和成长,还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活动,理解子女的个性和兴趣,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另一方面,共同成长是“心与心”的碰撞。对于作为子女的青年一代来说,父母们总是会有些难以理解的“老古板”时刻,以朋友圈不可见等拒绝交流的方式成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惯用方法,却阻碍了我们深度了解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主动打开心扉,向父母吐露近况,试图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想法,在冲突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以“心”的实践打破代际隔阂。

  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它不是父母对子女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场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父母与子女在代际冲突之外,在时代的变化之下,以爱之名牵手同行。诸多像笔者一样,曾经作为被教育者的青年一代,也逐渐步入家长的行列。“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我们回望过往被教育的经历时,才会蓦然发现,每一天的陪伴与共同成长才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家庭教育没有最理想只有更适合

  周思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理想的家庭教育?面对这样的现实考题,有的家长不惜花费重金参加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四处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在“重金求教”的热潮中,一个更为理性的声音应当被听见:没有所谓的“理想的家庭教育”,只有适合每个家庭的育人模式。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底色。孩子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这是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宝贵财富。所谓的“理想的教育模式”往往试图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去塑造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单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而个性化的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特性,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因此,家长们在探索教育模式的道路上,应更加注重“适合”二字。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家庭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其性格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让教育脱离真实生活。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生活与教育应当成为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关系。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承担家庭责任,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让教育回归到真实生活中,实现生活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理想”模式,只有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育人过程。家长们应放下对“理想教育”的执念,转而关注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更适合其成长的教育环境。

  养儿育女也得有家国情怀

  侯婉霜(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从微观层面看,家庭是子女成长成才的灯塔。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爱和被爱,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品格。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良好的家庭环境正是这些为人处世所必需的情感与智慧的双重孵化器,家长则是每个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任老师。

  从宏观层面看,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家庭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仅供亲人居住、生活的小家范畴。它成了连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桥梁,承载着培养未来主人翁、传承优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个体潜能的释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是无数家长肩负的时代之责。

  在此背景之下,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显得极为迫切。中青年家长既是知识的汲取者,又是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创新推动者,应首先关注自我的成长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拥抱科学育儿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思维引领家庭教育新风尚,走好教育至为关键的第一步。关注孩子学业进展、鼓励其兴趣培养、重视其身心健康、树立其社会责任感,则是每个“好家长”更进一步的职责。

  家庭教育的成功不能只寄希望于某个人,而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少年,我们也应主动与父母做好沟通,理解父母表达自身,构建和谐家庭。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幸运,但我们更应该主动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使命,这才是家庭教育更大意义上的成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青年说 2025-01-21 2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