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始建于196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教育优质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始终遵循“教育要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核心理念,创建乐行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乐行君子。特别是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以思辨读写为立足点,以融创践行为落脚点,将传统经典教学融入到语文课程开展创新实践中,历经30年四轮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探索素养培养路径 深度分析“三力”向度 小学语文既是培育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学科,又是基础教育阶段传递思想和情感、凝聚人心和共识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全面深化立德树人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改革,探寻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关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时代任务之一。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向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基于此,历下实验小学着重抓住能体现语文学习专业特点的“能力”二字,结合传统经典教学,着力探索指向学生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路径策略。 首先,通过“阅读力”探索学生的提升路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经典阅读定义为阅读类、阅读量、阅读法、阅读速度、阅读质量等基本要素,针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阅读法”,学校提出了“具身阅读法”,即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情感体验等多种感官参与阅读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文本内容,包括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互动讨论等,旨在打破传统单一阅读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校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一系列互动阅读平台和工具,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阅读训练和成果展示。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系统化、多层次、互动性强的阅读力培养体系。 其次,通过“思维力”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思维力,作为透过事物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涵盖了思维工具、思维技能和探究意识等多个方面。在传统经典教学中,教师利用经典文本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在阅读时,通过了解不同事件、事物、事实的知识,进行具有思维性的分类、统计等初步处理,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文本中的细节,质疑其中的观点,辨别信息的真伪,预测情节的发展,进行联想和推理,最终作出判断。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说得明白、写得明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再其次,通过“表达力”探索促进学生“创意表达”的路径。“表达力”是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写作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表达量、表达方法、创意形式等基本内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除了指导其文字表达外,还引导他们扩展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如即兴演讲、主题辩论、戏剧表演等。同时,从“表达量”上,对学生表达的频率、次数、层量提出明确具体的提升目标;从“表达方法和创意形式”上,则通过跨学科、项目化、生活化、活动化等多种方式探索促进学生“创意表达”的路径。 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这三个向度既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的过程,又是一个进阶、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掌握思维工具、学到思考技能、培育审美鉴赏、具备探究意识、学会语文运用和写作,从而为学校创建“思辨读写·融创践行”的基本实施策略奠定基础。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创新学科育人理念 构建联结式课堂样态 “思辨读写”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进而进行有逻辑、有深度的写作表达。通过思辨读写,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写作中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融创践行”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真实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能解决语言运用难以深入生活实践的问题。融创践行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联结,即结合。在小学语文传统经典教学中,字词句段一旦进入整体语境,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阅读与表达,必须联结整体的语境,由表及里,实现阅读的深化。 无论是语文学科本身,还是学生学习语文,抑或语文传统经典教学,都蕴含着“内在的秩序”,即“联结点”。因此,历下实验小学致力于发现与重建汉语的“内在秩序”,构建“思辨读写—融创践行”的联结式课堂样态,形成“因文而教—顺学而导—随境而练—适性而为”的课堂文化。 一是因文而教。在“思辨读写·融创践行”的整体理念引领下,教师采用综合视角挖掘每篇课文的教学潜力,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深入剖析文本,引导学生领悟文本深层内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使儿童与文本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诗文、成语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语言之美。 二是顺学而导。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体验,导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和能力生长。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语文学习体验与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联结比较,从中发现新的表达方式,提高自身的表达力。同时,注重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是随境而练。随境而练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实现学生知情意行之间、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结转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思辨读写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融创践行的实践来加深理解和应用。 四是适性而为。在教学中,教师们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母语的特质,将语文自然地融入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传统美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实现语文素养与个性发展的联结。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融创践行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因文而教—顺学而导—随境而练—适性而为”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联结式课堂样态的完整框架。在“思辨读写·融创践行”的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深化语文课堂改革 形成“1246”教学模式 课堂的转型会引起教学形态的变革,为更好地体现新课标要求,历下实验小学注重传统经典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并致力于构建一种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进阶机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持久动力。学校以此为深化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点,形成“1246”教学模式,即“一核·双线·四形·六模块”,构建了从思辨读写到融创践行的学习进阶模型。 “一核”是指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学科素养为核心目标。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丰富知识结构、积极社会参与、健康身心素质、优秀品德修养的新时代少年。 “双线”是指以“任务群”为主线,贯穿经典学习的整个流程;以“问题链”为主轴,贯穿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两条主线相互协作、递进式交错,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进展。“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力。“问题链”是指一系列逻辑连贯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路径,用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通过“任务群”,“问题链”得以聚焦于特定的学习目标;而“问题链”则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促进了学生对“任务群”中各项任务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四形”是指四种学习新形态,即情境式对话学习、辩论式合作学习、具身体验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式对话学习,实现了中华传统经典与个体生命的融通;辩论式合作学习,实现了中华传统经典与思维发展的融通;具身体验学习,实现了中华传统经典与多模态交融环境的融通;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化学科实践的融通。 “六模块”是指教学设计中的六大模块,即“情景激趣、任务驱动、问题串联、小组合作、对话交流、展示评价”。“情景激趣”模块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模块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推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串联”模块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小组合作”模块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对话交流”模块让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分享学习心得,深化理解;“展示评价”模块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帮助他们反思和提升。“六模块”将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性、动态性的过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六大模块进行创造性整合,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历下实验小学通过“思辨读写·融创践行”发掘并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中华魂脉与根脉,唤醒学生灵魂深处的中国精神,实现了少年儿童与时代的深度“链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郑晓云 李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