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与效果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围绕“文化铸魂、数智赋能、实践笃行、机制护航”四重维度,不断在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教学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力、驱动教学向心力上下功夫,着力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文化铸魂,浸润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感染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坚持以文铸魂,厚植思政课文化底色,充分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及学情,将提炼好的文化育人因子浸润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如将传统体育项目中珍珠球、抢花炮等蕴含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精神,天琴艺术传承人秦华北等人身上的工匠精神,左江花山岩画“以大为美、以人为本、以红为美”的文化内涵等融入教学,用文化浸润与滋养理论自信,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同时,有效利用学校“四廊五园”校内文化资源,开展户外教学,让学生在实景课堂中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学校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发展历程,增强师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感。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学校以文化涵养学生进取品格,用精神提振学生扎根、服务与建设边疆的决心和信心。 数智赋能,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 教学方式创新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数智技术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供了新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5G、VR、AR、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拓展学习空间与渠道,延展教学内容,融通多种教学方式,构建跨越时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感,升华学生情感,推动思政课教学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数智技术拓展思政课育人资源和平台,利用超星学习通创建课程知识图谱,为学生呈现可视化且逻辑清晰的教材框架结构、章节内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在学习通、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创建“教育救国”初心、“扎根边疆办教育”等校史中的精品思政课,利用VR、AR等技术展现天琴艺术、花山岩画等,为思政课教学增动力、添活力,开辟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实践笃行,促进知行合一,强化教学效果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内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为了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学与边疆、红色文化资源等相融互促的平台,独创性开设“凝心固边·左江”“民族团结·左江”“红色记忆·左江”等“行走边疆”的特色思政实践课,将发生在边疆的感人故事和学校优秀毕业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动人事迹以及蕴藏在学生身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等有效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现实体悟中不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促进知行合一,坚定理想信念,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力。 机制护航,优化评价体系,驱动教学向心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保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举。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全校思政教育资源,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团干部和青年典型等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形成科学有效的育人考评体系,从制度上凝聚思政课育人合力。同时,优化思政课教学反馈机制和教学评估方法,构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的高阶性和精准度,驱动教学向心力。 未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将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凝心聚力,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2023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协同·融合·创新: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23MSZ021]和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写意山水画’课程‘学·思·践·悟’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GA366]阶段性成果) (覃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