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星期一
循证教研改变了什么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观察

  “本节课教师行为时长(占比40%)小于学生行为时长(占比60%),表明本节课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近日,在北京市“教研共同体”全域教研活动中,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闫猛刚上完一节初中物理公开课,马上拿到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完成的课堂分析报告。

  “在教学和教研中AI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使用这个证据是教师的优势,但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和我们抢夺工作机会的时代,教师只有变得越来越不像机器,才能充分用好人工智能为我们服务。”听完这节课,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玉峰有感而发。

  围绕“人工智能助力循证教研 构建素养成长型课堂”这一主题,来自北京市东城区41所学校的92位一线教师和9位区级教研员,创新性地以“人机联研 即时议课”的教研形式,共同呈现了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101节研究课。

  “人机联研 即时议课”不仅实现了一堂课的循证教学研究,而且通过循证教研将一堂好课的生成演进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如闫猛这节公开课,在他与教研员现场诊断、现场改课、实践改进3个备课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就历次将试讲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教研员进行数据的解读,闫猛则根据数据与听课评议进行课堂改进,整个环节实现了“改什么,怎么改,改得如何”的可视化演进。

  在现场,记者看到,“人机联研”的议课环节采用“1+1+5”模式,即由1位区教研员主持,基于1份即时生成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报告,从学生、现场听课教师、市级教研专家、授课教师、技术人员5类角色的视角,将教师经验与技术数据有效结合,就课上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更为科学、高效的分析。

  “循证教研不是让技术取代传统教研,而是让技术为我所用,成为教研员科学评判课堂的‘尺子’和‘镜子’。”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楚民说,循证教研不是简单的画画图表、看看数据,而是撬动教研、教学理念与方式整体变革的契机。

  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市东城区自2021年起开展了循证教研视域下的素养成长型课堂构建。

  “我们首先建立了一套评价标准,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让课堂教学更顺畅地通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崔楚民介绍,经过初期的建设与不断迭代,如今这套评价标准更注重学科特征、学生素养发展的评价,已成为教研员日常听课评课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循证教研的证据来源之一,也有学校将其作为教师培养、校本教研的重要依据。

  如果说评价标准解决的是素养“可测量”的问题,那么素养成长型课堂样态的建构则是解决素养“可生成”的问题,它系统阐述了课堂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更系统的指导意义。

  本次活动的101节课系统呈现了素养成长型课堂的样态:教师教授的时间减少、学生学习时间增加;课堂内容更注重对教材的分解、整合或补充;教学中以大单元、大概念、跨学科的统整性设计增多;通过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促进从知识习得走向思维发展;技术作为知识承载平台或评价分析手段,为课堂提供工具支撑……

  与以往的教研活动不同,本次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教研员走上讲台,变“我讲给你听”为“我做给你看”。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理念,在闫猛这节公开课上得到了体现,更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学习,并加强了作业的研究设计,将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延伸到课后。

  “教研员从‘讲给你听’到‘做给你看’,能推动教研回归‘教学+研究’的本质,激发教研员的专业再生力,实现观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变,促进教研员真正成为能教会研的区域教学专业人才,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述林说。

  崔楚民介绍,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东城区基本实现了循证教研在教研活动中的全覆盖。“教研团队通过理念培训、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提高教研员理解数据、解读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循证教研经历了从尝试一节课到尝试几节课,再到整个学校、全区推进的过程,实效性不断提升。”崔楚民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智慧教育 09循证教研改变了什么 本报记者 王家源 施剑松2025-01-13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观察 2 2025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