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艺坊、布艺坊、陶艺坊、中医坊、刺绣坊……每天下午,位于河南安阳城郊的一处村小里总是格外热闹,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各个工坊里学剪纸、缝香囊…… 离它200米远的“大自然农场”同样热闹:拔生菜、刨红薯、月季扦插修剪、鸢尾花浇水施肥、给小兔清理小窝……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在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安阳高新区魏家营小学自2008年与附近5所村小合并搬迁到现在的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南校(简称“银杏南校”)后,这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校”。而让这所闲置的村小重新焕发生机,则要从几年前说起。 2020年3月,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让一直在摸索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的银杏南校“进一步明晰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开展劳动教育,场地是个问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学生能接触自然的场地很稀缺。学校的功能教室也远远满足不了全校孩子劳动教育的需求。”银杏南校校长常秀萍说,“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义务教育‘农村空、城市挤’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农村校舍被闲置。” 于是,当常秀萍将想法与魏家营村“两委”干部沟通时,村里热烈欢迎,双方一拍即合。村里不仅出资维修了闲置已久的校舍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还协调村小附近25亩闲置绿化用地作为学校的“大自然农场”,又投资20多万元把校门口到农场的道路铺设一新。 有了固定的场地,学校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很多想法很快“照亮现实”——教师自己动手布置校园,一间间教室变身成为茶艺坊、布艺坊、陶艺坊等独具匠心的特色工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室内劳动课程42个,项目下设168个任务;“大自然农场”开发了种植、养殖项目10余个,开设了百花园、百草园等系列课程,形成了“以劳树德,化讲为做”的劳动实践育人模式,改变了过去劳动教育边缘化的教学状态。 学校依据学生实际,重组校内外资源,多样化选配专职劳动教师23名,多元化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现在,我们的跨学科教研,都是基于劳动教育开展的。劳动课在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主科’。”常秀萍向记者介绍,“比如托特包的制作,就涉及语文(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怎么计算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布料)、美术(图案设计)等多个学科的融合。” “‘风吹麦浪·颗粒归仓’小麦产业链这门课程,深度契合安阳地方特色与产业发展需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动手实践等系统学习,体验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以此培养他们的农业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大自然农场”负责人朱献红向记者介绍。 经过多年实践积累,该校还先后编写出版劳动教育校本读本和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共45册,《养殖》《智慧农业》《匠心匠造》正在开发编写中。 基地开始运营时,学校邀请家长跟孩子一起听课,看孩子的表现,体验孩子的成长等。渐渐地,孩子们从一开始简单为了来基地玩,到掰着指头数日子盼着到工坊上课、做作品。“劳动小达人、能工巧匠……多一种维度来评价,帮助孩子们更多地树立了自信。”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卜倩倩说。 这两年,在学校工作的评价问卷调查上,孩子们最多的意见是,劳动课再多一些;家长最普遍的诉求是,工坊项目再多一些。“没想到劳动教育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其带来的效应远超我们的想象!”常秀萍向记者坦言。如今,银杏南校从曾经的薄弱学校,逐步成为当地群众最满意的学校之一。 “安阳银杏南校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效疏解、弥补了城镇学校育人功能不足、场地不足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城乡结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2023年7月,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林亚(时任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到基地实地调研后,对银杏南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