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6 星期一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做好“五问五建”答卷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围绕新工科建设相关要求,做好“五问五建”答卷,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集群

  学院深入分析研究,对接地方产业链需求,确定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其所培养人才的特征和能力要求。根据江苏“1650”(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产业体系急需的“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需求以及宿迁市“615”(6个产业集群和15条重点产业链)新型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已构建的智能信息类、智能制造类、智能建造类、新材料类等四大类新工科专业集群,通过实施校企协同培养基本素质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创新实践课程群的新模式,解决产业需求与院校供给脱节错位的问题。

  “问”技术发展,“建”新形态课程

  学院根据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养”育人目标,构建包含具有目标导向的基础知识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素养5个模块集成式微课程体系,通过项目案例教学方法,将不同性质的有关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或基本教学要素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新形态课程。新形态课程不仅具有教授知识、能力培养、创新训练、品行磨炼等多种功能,还为学生奠定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创业,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础。利用新形态课程替代传统课程,从而有效解决学院传统课程育人功能单一的问题。

  “问”学生志趣,“建”学习社区

  学院根据学生志趣构建学习社区,组建若干小微学习型组织,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社区依托江苏省科普基地和学科平台,以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产业技术等为切入点,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方向的小微学习型组织。依托小微学习型组织,让学生观看创新创业实景展演;利用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专题宣讲和学院开设的8门通识选修课,让学生聆听创新创业讲解,触发学科专业兴趣,建立情感联结;利用科普基地开放日等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让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增强学科专业认同,搭建成长通道;鼓励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科创项目和学科竞赛,通过路演汇报、落地实践等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增强创新能力。

  “问”内外资源,“建”创客空间

  学院根据数字化赋能校内外资源融合,构建创客空间,形成“学科、科教、产教”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的创客空间“双圈”循环。为校内融合学科、人才、技术、项目资讯等资源信息搭建在线平台或开发应用程序,方便为师生提供数字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为校外融合政策、市场、行业、区域等资源创建虚拟合作空间和数字创意空间,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协同工作和远程合作,减少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和技术支撑,解决学院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训练脱节、相互之间缺少同频共振、难以形成激励效应、知行不能合一的堵点问题。

  “问”国际前沿,“建”评价标准

  学院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工具等技术手段,结合跨界合作和持续优化机制,构建符合国际前沿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构建了“过程性、发展性、终结性、增值性”四结合评价、“企业导师、校内教师、学生、学习平台”四大评价主体、“线上测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内教师讲评、企业导师测评”五大评价维度的“四结合四主体五维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线课程考核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考虑在内,项目考核注重项目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全面、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考核与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和跨学科素养。

  2021年以来,学院已建立14个创新创业实验竞赛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高。学生获得授权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222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828项,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教师获批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28项;获评国家、省级一流课程和产教融合课程8门。为宿迁市中小学生、街道社区举办科技展览、科普讲座、小家电维修等社区微服务1500余场次。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宿迁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宿迁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3GJWT04]阶段性成果)

  (魏连锁 张岩 史洪伟 陆超 曹志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做好“五问五建”答卷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魏连锁 张岩 史洪伟 陆超 曹志成2025-01-06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