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地处长沙老城区,周边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基于“资源富有教育价值”“活动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现实条件可行”三条原则,筛选了园所周边3公里以内的6个地点,开展了基于实地探访的主题探究活动。 大班年级组组织教师、幼儿和家长实地探访了湖南博物院。在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年级组尊重幼儿的兴趣,将主题暂定为“博物院的陶器”。那么,博物院的陶器到底有什么教育价值?能帮助幼儿获得哪些核心经验?具体可开展哪些主题活动?为帮助教师厘清以上困惑,幼儿园邀请了湖南博物院陶器专家赖小兰、铜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重文与大班组3个班级的教师、家长代表进行多方对话,开展“博物院的陶器”主题活动前审议。 话题1 博物院的陶器有什么教育价值? 教师关于资源的背景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师对主题活动开展的设想及活动中的支持策略选择。关于陶器的制作方法、用途、纹样、发展历史等知识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但不是说教师需要把有关陶器的全部知识都直接传授给幼儿。只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部分,对幼儿来说才具有教育价值。 通过与园外专家、家长们交流讨论,教师发现,博物院的陶器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陶器的造型、形态、色彩、线条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能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陶器的色彩、造型、花纹等元素背后有一些特别的寓意和故事,能让幼儿感受陶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陶泥易得,幼儿在体验制陶的过程中可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了解陶泥的特性、制作的方法和流程,还可以让幼儿表达美、创造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话题2 能帮助幼儿获得哪些核心经验? 幼儿处于“学习萌芽”状态,学习是无意识的,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学习。主持人先组织每个班级就亲子探访记录表中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介绍。交流中,教师发现大班幼儿整体上对博物院的陶器感兴趣,但每个班级的幼儿重点感兴趣的话题不一样。 以大(1)班为例:教师认为,大(1)班幼儿主要对陶器上的花纹和图案感兴趣,这可以帮助幼儿欣赏花纹和图案的美,并通过自主设计花纹图案、在立体陶器上制作花纹图案等方式,获得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经验。赖小兰提出,通过了解博物院陶器上不同图案所代表的不同寓意,幼儿可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爱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领域核心经验。又如,大(3)班教师认为本班幼儿感兴趣的陶楼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感知探索楼房窗户的不同结构、感知探索楼房盖顶的稳定性、感知探索楼房的层数与稳定性关系的科学领域核心经验。对此,有教师补充道,幼儿是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的,当幼儿对“陶楼盖上顶后会不会垮掉”感兴趣时,便会涉及“制作陶楼”这一实验操作的科学领域核心经验。 话题3 具体可开展哪些主题活动? 各班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而思考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并从科学、艺术、语言领域对陶器进行主题活动预设。园外专家、3个班级的教师以及家长共同进行思维碰撞,主要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和该年龄段身心特点,从制作技术、领域适宜性、活动方式适宜性、家园共育、为生成活动留白等方面,对预设的主题活动进行调整与优化。 例如,大(2)班教师基于本班幼儿对“陶器的造型和人俑”的兴趣,预设了陶器造型和陶俑主题活动,包括科学活动“我们的身体”“给陶器或陶俑上色”、语言活动“陶俑的秘密”“玩泥巴的男孩”、美术活动“说唱陶俑赏析”“我的陶器小制作”、音乐活动“陶器陶俑变变变”。对此,大家进行了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有教师提出:“是不是主题活动都要涉及所有的领域呢?”“音乐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如果只是几个动作的话,为什么不设计成体育活动呢?”大家商议认为,不同造型代表不同的含义,还能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欣赏多样的艺术作品。可以在音乐活动前增加一个欣赏活动,不局限于人物俑,像动物俑都可以让幼儿来表现。 大(2)班吸收大家的建议,将陶器造型和陶俑主题活动调整为:故事背景搜集方面,包括谈话活动“陶俑的秘密”、绘本欣赏“玩泥的男孩”;造型感知方面,包括美术欣赏“说唱陶俑”、音乐活动“我的陶俑变变变”;陶俑制作方面,包括陶俑塑形科学活动“我们的身体”“各种各样的陶塑工具”、陶俑上色科学活动“给陶俑上色”。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为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生成留白。 这样的活动让教师加深了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提升了基于儿童视角进行资源审议及活动设计的能力,园内园外达成了儿童视角下的协同育人共识,也让幼儿园的活动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作者陈萍系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保教主任,李小花系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师,庄丽系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执行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