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观察
2025-01-03 星期五
从“我”做起 共治高校电动自行车“困局”

  文明校园、安全校园,需共建共治,每个人皆是行动者和守护者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高效、便利、实惠等特点,成了不少高校学生的“新宠”,甚至和电脑等一起作为大一新生装备标配的“新三大件”。据报道,在华中地区的很多高校,电动自行车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且增长迅猛。一所部属高校校内电动自行车数量在2020年之前为六七千辆,现在已接近3万辆之多;校园面积并不算大的某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注册电动自行车已超1.4万辆。

  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激增,导致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校园拥堵、交通安全、车辆管理等多重隐患与压力,管理难度愈发加大,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放眼望去,在一些大学校园里,学生使用电动自行车的时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潮汐性,也就是说在“上课”高峰时段,教学楼附近被电动自行车迅速围堵起来,且学生着急赶去上课而行色匆匆,多数来不及规范停放电动自行车,甚至索性将其停在校园主干道上。在“用餐”集中时间,来来往往的电动自行车,把通往食堂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甚至连食堂的进出口都不放过。此外,部分学生骑行电动自行车不专心,对事故的预见和规避能力不足,急转弯、任意变道、超速屡见不鲜,校园内的剐蹭、摔伤等事故时有发生。

  可以说,不少社会公众都难以想象,大学校园内一些时段和区域的交通拥堵,竟会丝毫不逊于一线城市的早晚高峰,偌大的校园被各种车辆挤满而举步维艰。更有甚者,乱停乱放电动自行车违规占用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严重影响校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此类问题若长久得不到有效缓解,在校园内外容易滋生抱怨情绪,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电动自行车管理已成为部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痛点之一。解决好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琐细”,却能映射出高校治理水平的“大智慧”。

  电动自行车因灵活轻便被学生青睐。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较快。他们需要切换多种学习生活场景,参加各类比赛和学校活动,骑电动自行车便能节省不少时间。于此而言,大学生的需求应被充分理解。

  那么,面对部分高校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已远超校园承载量,但学生仍存在大量的出行需求,各方又该如何平衡,又当怎样解围?文明校园、安全校园,需共建共治,每个人皆是行动者和守护者。因而,各方应从“我”做起,积极探索多元协商、协同治校的新型治理模式。

  高校是治理的责任主体。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开始显现出来。此前的校园规划确实难以预见,但新的校园规划或校园改造提升项目,则应腾挪划定更多空间作为停车区域,且优先将停车区域与智慧充电装置同规划、同部署。高校还要强化制度供给与方案落地,采取内部闭环方式,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一人一车一牌”登记制度、人车分道管理等。对于同一车辆多次出现违规停放、安全事故等问题,则应依规依纪在一定期限内取消校内通行权限,给予一定范围的批评教育。依照“控增量、减存量”的思路,高校应增加共享交通设施,强化校园周边公共交通配套微循环,尽量满足学生共享出行需求;还要定时处理常年丢弃不用的“僵尸”车辆,开放回收车辆渠道,减轻校园负担。

  在加强科学规划、实施制度治理的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治理,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事实上,学生是治理的实际行动者和最大受益者,在治理电动自行车问题中更有发言权。因此,不妨问计于最了解、熟知情况的学生。事实上,现在校园里因电动自行车激增带来的困扰局面,多数学生已深刻感知。故而,应着力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协商,如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组织、班团组织等成立专项治理小组,群策群力共谋治理良策,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等节能环保意识,树立早起早到、错峰出行等良好行为习惯。

  智慧校园是治理的新式法宝。高校还可探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到治理电动自行车工作实践中。针对电动自行车需求状况、使用特点、安全管理等,强化各类应用和数据的高效集成,敏捷搭建专用数字空间,及时将信息发布给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群体。在有效掌握动态现状、堵点卡点、安全隐患等基础上,导引学生妥善规划安排好出行路线、时间,提升行动管理的精准性、智慧性。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 02从“我”做起 共治高校电动自行车“困局” 张立迁2025-01-03 2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