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在四川省组织部门的牵头下,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21年6月起定点帮扶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亭子镇清河村,协助帮扶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中国共产党苍溪县委员会党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4所学校的振兴任务。在近年的定点帮扶工作实践中,学院精准实施“组织、教育、文化、信息、产业”五大帮扶,确立了“助力苍溪教育提质、助推清河基础补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乡村文化名片”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学院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50万元,累计实施帮扶项目40个,不断助推苍溪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三举措” 党建领航凝聚合力 学院将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明确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学院党委会每年至少针对定点帮扶工作进行2次专题研究,科学制定帮扶苍溪县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先后选派8名优秀教职工组成驻村工作队全脱产驻村。 为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学院积极开展党建引领新模式,从阵地建设、党支部共建、为民办事服务3个方面着手,实施“三举措”工作法,成效明显。一是共建一个村级活动阵地。学院拨付专项资金,对清河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修缮、改造和升级,合理规划村级事务服务办公室,打造党建宣传阵地,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党群活动场所。二是结对一个党支部。推动数字经济学院党总支与清河村党总支结对共建,实现优势共享、资源互补,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文艺下乡活动3次,慰问困难党员32人次,定期选派党建指导组到村蹲点指导党建工作8次。帮助清河村发展党员6名,培养后备干部3名,不断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开展一批为民办实事服务活动。学院设立“青苗助学”基金,每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优秀学生,鼓励他们成长成才;常态化开展消费帮扶活动,采取工会食堂统一采购、农产品进校园、职工日常预订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 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清河村荣获2023年度苍溪县重点帮扶优秀村称号,连续3年获评苍溪县亭子镇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学院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人次,为村民协调解决产业发展、择业就业等难题36件,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累计收入达52万元。 构建“三基地” 服务区域教育事业发展 学院牵头组建四川电子信息行业职教联盟、广元职教集团,成立四川省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广元市专家工作站等10余个科技平台,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贴近企事业单位需求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区域教育事业发展。 学院创新搭建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科普教育基地、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中高职衔接基地、苍溪县本土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三个基地”为载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多样化育人模式、精准化育人内容、校校共建育人资源,推动形成“义务教育强基、中高职教育提质、本土人才提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人才振兴蓄势赋能。一是依托学院科普教育平台,与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共建科普基地。学院选派师生常态化开展互动式数学科普、机器人科普、3D打印科普以及国学经典诵读等科普教育下乡活动,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提升。二是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搭建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中高职衔接基地。学院帮助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建设物联网专业,签订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培养协议,培养更多物联网专业学生,并且在党建、师资队伍建设、技能竞赛、课题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对口帮扶,助推地方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升。三是搭建育训融合发展平台,打造本土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建立“学历+技能”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创新成立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针对农业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人才等每年分期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助推本土人才提技提能。 自2021年开始,学院先后在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亭子镇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20余场次,服务师生6000余人次。对口帮扶的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于2022年获评四川省首批“三名工程”五星名校建设单位,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农业物联网专业学生于2024年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奖。在苍溪县开展村级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3期,开展农业技术技能相关培训60余场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培养农业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70余名。 打造“三高地” 助力打造和美乡村新模式 学院通过在挖掘文化资源、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特色产业3个方面精准发力,以打造“三高地”为载体,致力于将清河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一是打造乡村文化高地。学院协调专业团队,重新修缮张家祠堂,建设清河家风文化馆,定期开展家风教育文化活动和“五美家庭”评选活动,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协调相关专业师生,在清河村绘制2面文化墙,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文化氛围;重塑石锣锅红军渡口遗址红色文化基地,设立景观导视系统,维护“红军小道”,不断助推清河文旅融合发展。二是打造人居环境高地。修建天池水库环形步道,围绕水库种植樱花树,打造水库周边景观;实施道路“洁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五美庭院”评选活动,打造美丽庭院。三是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学院创新“专合社+带头人+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奖代补”帮助村民发展绿壳蛋鸡养殖产业,不断帮助群众增收,助推庭院经济发展;新建40亩高标准红心猕猴桃集体产业园,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预计投产后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积极协调中省扶持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50万元,建立菌菇产业园区,创新采取“飞地经营模式”,每年至少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截至目前,清河家风文化馆、石锣锅红军渡口遗址、天池水库已经接待党群组织、在校学生、游客团体共计1万余人次。清河村绿壳蛋鸡保有量超6000只,年产蛋量超100万枚,成功帮助10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绿壳蛋鸡养殖模式辐射周边2市3县8村。 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三举措”工作方法,拓展“三基地”工作内涵,发挥“三高地”工作优势,深化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纵深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助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川信力量”。 (候乐乐 杨超 刘慧 刘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