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 星期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的重大部署,这一部署就是要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加强和完善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融入宣传教育全过程,形成大宣教格局,这既是贯彻落实“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具体措施,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团结的重要精神保障。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同时,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一体的宣教格局。

  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国家层面,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重大项目衔接、产业转移承接、联合开发、空间转换、技术赋能、市场互补等形式加强产业培育,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在民族地区,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完善本域内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在协调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实现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条件和空间支撑。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完善社会保障当作推进各族群众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撑,在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政策制定中贯彻好民族融合理念。要注重建好内联外通的关键道、主干道,要畅通与经济支撑带、民族风情区、开放前沿地往来的团结线、幸福路,打造横贯东西、纵跨南北的互嵌图、融合网。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把社区作为互嵌互融的重要阵地,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凝聚好各族群众,实现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的情怀升华。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法治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依法而为,实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自觉遵法守法。同时,要以优秀民族文化、健康民俗活动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法律真正发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汇聚起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系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1SZJS63010743]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 0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 卢艳香 石浩2025-01-02 2 2025年01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