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9岁的陶方正还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这一年,他在学校东门口的创业空间里创办了人生的第一家精酿酒馆。8年后,陶方正带着国道精酿团队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以“国道精酿——中国啤酒新业态的开拓者”项目一举斩获金奖。 如今,陶方正最大的梦想是国道精酿能够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新名片,“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我们的精酿啤酒”。 跨界玩法:用工科思维解决生物学难题 “用8年打磨一件事儿,确实很酷。”在团队指导教师吴蒙然看来,团队的持久发力、跨界组合、团结一心和超高黏度是斩获金奖的关键。 在参赛学生团队的组织搭建上,吴蒙然花足了心思。这是一支跨越安徽农业大学多个学院,涵盖了来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食品科学、金融学、会计学等8个专业20余人的队伍。 “在解决关键问题上,我们是用工科思维来解决生物学难题。”吴蒙然说。例如,为了打破传统售酒必须使用的二氧化碳送酒模式,解决二氧化碳换气难、充气难、安全隐患问题,团队发挥工学院学生的工科优势,自主研发制氮机,用氮碳混合气体抑制细菌生长,延长保质期,显著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性。 在这方面,从2016年便跟随陶方正创立酒馆的王欣然深有感触。2016年,他还是学校工学院农业机械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与陶方正一起创业的过程中,王欣然一步步感受到运用工学专业知识解决生物学领域问题的优势。 因此,4年本科学习结束后,王欣然毅然选择了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跨专业考研。扎实的学科交叉背景也让王欣然在团队中迅速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参与者直至主导者的转变。在此次大赛中,他参与开发了独创双菌梯度变温发酵工艺,在保留小麦原料中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啤酒口感。 痛点导向:以市场隐性需求探索项目创新点 “走的每一步都不白费。”陶方正说。 2019年,陶方正毕业了。这一年,面对众多的就业去向,他选择继续深耕自己精酿啤酒的创业梦想。陶方正觉得,当时错过精酿啤酒国内市场最佳发展期、又遭遇销售渠道受限等困境,却为后来获得国赛金奖打下了基础。 在困境里探出光来。在面对门店几乎濒临关停的经营窘境时,团队把深挖用户需求这门功课做到了极致。 “痛风者想喝啤酒害怕嘌呤增高,女性畏惧啤酒苦涩口感、害怕喝醉……”通过与就餐者的细致攀谈,团队为创新锚定了方向。 “2022年研发成功的专利配比技术,是我们攻克技术难关的重要一步。它减少了发酵过程中嘌呤的合成,降低了嘌呤含量。”陶方正介绍。此外,团队还针对女性消费群体和现代人的养生需求研发了包括果味啤酒、茶叶啤酒、无醇啤酒和小麦啤酒等20多个精酿品种。与此同时,团队通过自建啤酒厂,优化酿造工艺流程、借助智能化手段等,大大降低了综合成本,销售价格也相对更实惠。 资源盘活:依托学院科创平台茁壮成长 “因为安徽农业大学,我们特别有底气。”吴蒙然表示,站在工学院的平台上,学生的创新能量能够得到最大释放。 身为工学院实验中心教师兼团委副书记的吴蒙然自2017年开始,便在学院支持下指导学生开展竞赛相关工作。此次获得金奖的团队中便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工学院。 学生创新精神的竞相迸发离不开学院“工匠科创班”的培养。“工匠科创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班级。2019年,吴蒙然观察发现,学生受限于缺乏实践场景,很难深度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便成立“工匠班”虚拟班级,吸纳关注且乐于创新的学生。60名学生加入后,吴蒙然成为该班的班主任,带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比赛训练。 2021年,“工匠班”向“工匠科创班”演变,学生人数扩大到130人,各专业教师也入班辅导。2018年以前,工学院在国际和国家级的创新比赛上,鲜有好成绩,该班成立后,学生们开始在越来越大的赛场崭露头角。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通过构建“五级平台、四维体系、三方协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助力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广大学生早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带着科研成果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青春梦想。 “接下来,在市场拓展方面,团队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并积极寻找海外合作伙伴,将中国的精酿啤酒推向世界舞台。”陶方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