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4-12-28 星期六
“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
——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观察

  12月26日至28日,扬子江畔,创新浪潮奔涌,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江苏南京举办。

  “推介真成果,作出真贡献”“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科交会上,浓厚的科技转移转化氛围扑面而来。会议向社会推荐2716项成果,吸引了全国425所高校、2700余家企业、20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有哪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获得了产业关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哪些新举措?如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记者走进现场寻找答案。

  合作集聚创新要素

  5年前,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携带着一批积累了10多年的创新成果,跑遍全国寻求落地转化。其中不乏双光子显微镜、单抗创新药等“压箱底”成果。团队苦寻了半年,跑了10余个城市,最后选择了南京江北新区。目前,两项成果不仅在江苏实现了良好转化,校地还共建了“江苏省类脑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为何选择这里?因为当地有专职的队伍、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积极的支持政策。”科交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讲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故事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高校擅长从“0”到“1”的科技创新,但从“书架”到“货架”,实现由“1”到“10”乃至“100”的产业过程,需要经历反复的市场验证、技术调适和资金投入。在学界和业界,这段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空白地带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死亡之谷”。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党中央关注的大事要事,而此次科交会的举办就是加快推进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举措。科交会设立了高校成果超市、重点成果推介、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等4个展示区,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集聚创新资源。

  活动现场,发布了部、省、市支持江苏区域中心建设政策体系,支持江苏区域中心建设金融政策、基金和产品。江苏区域中心59所参建高校与南京市、苏州市签署校地合作协议,20个江苏区域中心落地转化项目、1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个金融机构合作项目签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单位签署科技金融支持江苏区域中心共建合作协议。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需要科创金融改革引来“活水”。科交会上,科技金融支持江苏区域中心共建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协议、校地合作协议成功签署。

  在签约区某银行展台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一款科技创新贷产品:“我们采用打分白名单制度,简化调查审批流程,向重点领域发放,信用额度高,流动效率快,提供专属优惠利率,关注企业研发实力,对核心研发人员来自重点高校院所有加分。”

  一场校企“双向奔赴”、产教有效融通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交会上,中国药科大学遴选100多种预计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在研药品及新药参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覃飙团队带来包含知识图谱系统、智慧城市、文物保护等在内的6款科研产品……各个高校成果展区、路演厅,挤满前来了解新技术的企业人员。

  为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本次大会以促进供需对接交易为目标,从241所高校精心挑选2716项科技成果搭建“成果超市”,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生物医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

  “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有机融合政府政策要素、高校知识要素、企业创新要素、资本资金要素,利用发挥好国内统一大市场,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项目展演和产品交易,一边是激烈碰撞的创新思维和经验交流。

  科交会期间,围绕高质量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题,还同步举办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长交流、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交流、高校技术经理人协作体系建设交流等多个学术交流活动。政产学研金协同,共谋如何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少专家认为,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要给出好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更好释放科技成果转化动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成果转化职称评审序列,单独投放指标。近两年,该校有110人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可选业绩条件并晋升职称,其中4人晋升正高职称。

  校地合作,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

  “要破除高校科研和创业的零和博弈认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认为,创业和科研是“1+1>2”的效果。

  西安交通大学鼓励校企联合设立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高校一块出题、一块答题。

  教育激发创新内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区,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哪吒”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询问。这款不过头盔大小的黄色航天器,能上天还能下海,是当前国内外公开发布的同类成果中,下潜深度最大、负载能力最强、水下运动范围最广的一款海空跨域航行器。

  “我们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做产品,这项产品已经用于海洋科考,今年会推出更多消费级产品,希望未来在各行各业拓宽我们的产品谱系。”团队成员、上海交大博士生王家卿介绍,“哪吒”团队除了两名指导教师,全部由学生组成。

  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促进师生携手共创的金点子闪闪发光,此次科交会迎来了不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参赛学生代表,他们携多项优秀成果参与此次盛会,展现“敢闯会创”的精神面貌,借这个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浙江大学,师生共创氛围同样浓厚。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启蒙”通识课;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基于学校高质量专利,打造以作价、转让和许可为路径的创业模式。

  总金额1.17亿元!记者在科交会上获悉,近期东南大学联合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完成“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系列试剂盒相关成果”转化签约。该转化涉及13项专利及相关专有技术,合作通过排他许可的方式授权产业公司实施,1.17亿元的总金额鼓舞了团队。

  近年来,东南大学围绕国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聚焦大学与地方结合、学科与产业结合“两个结合”,坚持做有价值的“真研发”、产出有引领力的“真成果”,近5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前列;通过作价入股、“赋权”等方式,积极推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等领域一批科技型项目公司落地。

  本报南京12月27日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 本报记者 郑翅 徐倩2024-12-28 ——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观察 2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