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上专业课。 视觉中国 供图
|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下简称“AIGC”)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演进,呈现迅猛发展之势,已引发千行百业的变革。其中,AIGC在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也推进着美术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数智化趋势日益凸显。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提出,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这为统筹推动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新时代高校美术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目标指向。 数智潮涌逐浪高,奋楫扬帆立潮头。在这一背景下应变而动,积极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水平美术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目标之大势所趋、时代所需。 1 因时而化:美术教育数智化融合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2022年8月,《太空歌剧院》的AI绘画作品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上获得数字艺术类冠军,其引发全球热议的同时,也给艺术创作与设计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新的机遇。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引擎的百花齐放,Midjourney、文心一格、Kimi等工具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日益扩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凯熹论述了AIGC在辅助艺术创作与设计和教育教学中的多种应用场景。其中,在运用AIGC辅助艺术创作与设计方面的应用场景,主要表现为快速原型制作与模仿、灵感创意思维触发与协同创意、个性化定制与互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扩展艺术多种表现与修复形式等方面。美术教师在运用AIGC辅助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场景,主要表现在辅助教师教学备课、编写教材流程、在虚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中的应用、辅助教学效果评估与教学反馈等方面。 2024年11月1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全国基础教育美育教研联盟暨人工智能与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创新”学术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审美教育、设计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美术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及学习模式与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讨。一方面,AIGC能够为解放艺术设计劳动力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力,还开拓了创新教学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AIGC技术对教师角色也带来了挑战。AI生成内容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并打破传统认知的审美边界,带来伦理、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2 因势而新:人工智能教育对美术师资提出新要求 在数智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具备有机融合人工智能能力的学科师资人才。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显示,受访的25个省市的中小学,信息化硬件设备总体情况较好,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智能设备。学校管理层、教师与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持积极的态度,但参与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人工智能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一般,需要进行系统培训。此外,已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尚处于让学生了解与体验人工智能的阶段。根据学校教育现状,加快改革中小学各学科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所在。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美术师资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仍局限于传统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教授,缺乏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虽未对人工智能教育作出明确要求,但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美术师资人才培养亟须紧跟改革步伐,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美术学科的壁垒,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美术专业课程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和教育行业发展新需求的复合型美术师资人才,构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体系。此外,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构建新型教育生态。高校也应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提升美术师资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人工智能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扎实的创新理论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3 与时俱进:探索美术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应积极探索复合型美术师资人才培养路径,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专题化的项目制教研模式,建构复合型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以“人工智能+美术教师教育”为专题的项目制教研模式,有助于推进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性改革。教研组织模式应聚焦中小学美术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以建构复合型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任务驱动,结合《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围绕美术学科的数智化素养与能力框架、课程大纲与教材编写、评价标准等特定的研究主题设置子项目,通过联建联合的方式吸纳人工智能教育相关学科教师横向参与,以项目负责制有序推动课程体系研发。应根据项目推进的阶段性情况,合理组织教师培训与研讨,提升项目组成员专题教学研究能力,确保其研发的专业课程与整体课程框架体系之间能够有效衔接,达到“教、学、评、测”相一致。 二是关注学科主要教学问题,以素养导向创新教学理论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熹认为,“新技术赋能美术教育将有助于完善美术课程教学范式和推动美术教学创新,美术教学创新又能够推进智慧型美术课程的发展”,目前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缺乏提升中小学艺术思维的课程、缺乏专题美术鉴赏方法以及缺失融合人工智能的美术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问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应不局限于人工智能在辅助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还应引导美术师范生掌握指导中小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等艺术思维方式进行美术创作以及采用跨学科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方法,掌握指导中小学生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促进其形成批判性思维与正确审美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掌握帮助中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有效融合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方法。 三是以赛促教,以展促评,提升美术师范生的智慧化教学能力。建立“以赛促教,以展促评”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美术师范生课堂学习成果通过比赛、展览的形式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教学比赛中设立融入人工智能的美术教学设计的比赛内容,将教学赛事与课程有机结合,构建课赛互融互促新模式,让学生在赛事中锤炼智慧化教学能力。发挥美术学科的教学特色,定期举办美术师范生教学成果展,展览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抓手,通过创造交流平台,营造真实的反思情境,引导美术师范生逐渐养成总结、交流、反思、改进的学习习惯。 四是聚焦重点应用场景,有效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有效提高育人成效,高校应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用场景,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加强与本地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合作,以校际合作为主要路径,构筑联动共建平台,为美术师范生提供多元优质的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与教学环境。例如,利用中小学课后服务、美术社团课、竞赛等,与学校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与探究的合作。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作为美术师范生的学习材料,鼓励将其转化成适合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开发的普适化美术教学资源反哺教育平台,从而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建与共享。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