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给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和跨文化商务沟通交流需求的人才。为此,外国语学院积极打造学科特色,创新专业课程设置,打造“外语节”“学生翻译中心”“学生跨境直播工作室”等具有品牌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自2002年起,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节”已经举办23届。2023年,在原有单一语种的基础上新增其他语种,将“英语节”升级打造为“外语节”,涵盖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语种活动平台。活动内容包括外语沙龙、外语演讲、外语配音、外语歌唱及英语短剧等多个板块。“外语节”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校级活动,已成为助推外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间深度交流互动、提升学生外语能力、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一环。此外,它还大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成为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水平的重要载体。 紧扣时代脉搏,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在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时,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契合时代主题,有效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例如,“外语节”曾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大赛等一系列活动。2023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外语节”推出了“世界聆听·中国声音”“小短剧·大世界”“新时代青年之貌”等系列主题赛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播好中国声音。2024年,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及西南财经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外语节”精心策划了“廉韵百年·语颂清风”“百年华章·乐动韶华”“声承百年薪火·情筑青年之梦”“礼赞百年光华·演绎青春华章”等主题赛事,激励西财学子以外语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时代新篇章,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与青春风采,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生为核,激发学生广泛参与活动 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外语节”的重要目标之一。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师生联动,采取个体与团队并重的模式。在外语沙龙系列活动中,外国语学院精心安排专业课教师、外籍教师等参与英语角、外文影视赏析活动、英语辩论表演赛及名著阅读讲座等,全程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活动的效果与正确方向。同时,充分发挥英语协会、西班牙语协会、英语辩论协会等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在多名教师的指导下,各社团间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外国语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参与外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和丰富“外语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共同打造既专业又充满活力的“外语节”活动体系。 彰显特色,依托专业优势促进跨界交流 “外语节”是结合外语的学习使用和外语文化的感受体验而设计的系列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很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多语种、多国籍、多校园、多年龄段师生参与的“外语节”增强了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节”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外语、用外语的热情,提高外语使用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出专业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特点。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外语节”不仅成为激发学校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技巧、提高外语水平的一大平台,而且对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营造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强化实践,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外语节”在强化语言技能竞技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构建一个集语言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以及综合素质拓展于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外语节”紧跟时代步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为活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图文推送、短视频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实时报道与深度解读,让更多人能够直观感受“外语节”的魅力,了解活动的精彩瞬间和背后的故事。这不仅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和参与,也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提升,实现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罗燕 罗元化 罗晗葳 余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