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学校换校长了,以前开设的一些校本课程被取消了。有的教师也曾向我诉说,一个校长一个理念,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更好。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制度与运行、教师与学生发展、文化与环境构建等是办学理念统领下的产物,当学校换了校长,新校长是否认同前任校长的理念,不同学校间校长的理念是否能交流融通,这是目前一些学校遇到的尴尬问题。如果没有可继承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换一个校长就另起炉灶,或者盲目标新立异,学生课程就难以持续跟进,育人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最后把一些体现理念的活动、仪式、符号、组织、制度、课程、气质等形成属于学校特质的文化。这些文化始终是在同一种理念影响下自然生成的,是从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当一所学校拥有了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这就是一所成熟的学校。可见,只有可以生成的办学理念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它可以让学校不因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有的离任校长向我说,他在任期间的理念被新任校长否定了,感觉很可惜。我也听到一些新任校长向我诉苦,上任校长的理念不好继承,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理念。我告诉他们,被否定了,是因为你并没有继承你的前任校长和教师们一起积淀生成的理念,不好继承,也是因为你没有挖掘前任校长和教师们积淀生成的理念。 当下,有些学校的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缺乏发言权,校长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教师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外在强力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文化话语的贫乏,自然也会造成换一个校长换一个理念。 就拿学校的课程来说,学校课程是否与学校历史传统下的育人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相匹配?是学校在自由研究状态下自下而上生成的,还是校长自上而下产生的?是教师在学校文化影响下的自觉之举,还是学校靠行政力量推行的产物?只有当课程在更换校长之后仍维持常态,上述追问才有答案,而这些答案关乎一所学校能否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关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把教育世界和生活归还给他们的主人,即每一名教师,由每一名教师完成教育话语的行为解释,而不用形式化的场面和个人立场掩盖所有声音。只有这样,教育世界才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世界。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