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围绕其第一要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成为职业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教育担当。为此,笔者所在的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专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为主线,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紧密对接宜昌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紧跟产业、突出重点,构建专业群建设新格局 按照“突出重点、集群发展”的原则,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链,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群布局体系,推动专业面向智能化、现代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助推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宜昌市“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精心打造了“2+4+3+N”的“国—省—校—院”四级专业群建设格局。其中,绿色化工智能制造、健康服务与促进2个专业群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新能源材料与装备、信息通信技术等4个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数字商业、智能制造等3个专业群被列为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时还积极培育了若干个院级特色专业群,形成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的专业群建设格局。 以绿色化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宜昌兴发集团后,学校主动作为,与兴发集团联合组建了湖北省首个化工产业学院——兴发学院,并率先组建了绿色化工智能制造专业群,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现代化工企业标准、化工环境保护等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绿色、安全、环保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学校学习+实训中心操作+企业实践”的三站联动模式,为区域化工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数字赋能、科学评价,实现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借鉴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基于决策导向的教育评价模型,学校从专业设置逻辑、资源配置、运行实施、成果绩效等方面跟踪专业(群)发展情况,通过构建“六度”专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即服务地方产业契合度、关键办学能力领先度、产教融合育人协同度、学生成长成才支撑度、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建设成果成效显著度,对专业(群)进行分层分类引导、诊断和激励。这一评价模型不仅简洁清晰,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还充分利用了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最大程度减少了专业填报工作量,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采集效率,并能借此精准把握各专业(群)的发展动态,为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为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学校还建立了一套快速调整机制,通过将专业划分为优势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培育专业四个层次,进行横向赋分、排名和评价,精确了解各专业的相对优势与不足之处。同时,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标准,通过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发现和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问题。近年来,学校坚持“控制规模、调整结构、巩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发展理念,通过“砍、优、新、融”的路径,停招了部分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新增了一批新兴专业。目前,学校共有招生专业44个,其中90.1%的专业主动对接宜昌区域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了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智能画像、闭环管理,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紧扣专业建设的各环节,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学校以PDCA循环理论构建了集专业规划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以及专业建设评价于一体的“四步循环”管理专业建设路径,强化了专业建设的自我监控与自我诊断能力,进而实现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设了专业设置情况检测平台,运用“数智三职”一体化平台实时抽取数据,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对专业(群)建设过程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对44个专业的智能画像,为专业建设的决策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将专业分类结果、专业考核结果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招生计划、专业负责人考核等结合起来,确保工作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此外,通过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以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训基地“五金”建设为关键,数字化、国际化引领发展,形成了“一线贯穿、五金筑基、二化领航”的专业内涵建设格局。 (作者单位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