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校外基地湿地学校研学
|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正以独特且极具意义的方式,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书写着独特的教育篇章。这所扎根于红色沃土的学校,将地域红色精神转化为学校的育人文化资源,开展了红色资源转化行动,实施“转剧成格”项目,致力于培养有根有魂的“红心少年”。 从沙家浜革命故事到“红心少年”培育体系转换 将地域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需要精心且复杂的教育课程设计。既要牢牢立足国家课程目标,又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更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视角。 基于此,项目组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启示,对原有的“弘毅仁心”校训进行了重构,赋予其新的内涵。“弘”代表着大、广、远的爱国之志,激励孩子们心怀家国、志存高远;“毅”象征着刚、恒、勇的战斗意志,培养孩子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仁”体现着善、爱、和的军民之情,引导孩子们友善待人、充满爱心、崇尚和谐;“心”意味着精、巧、谋的取胜智慧,启发孩子们做事讲究方法、善于思考。由此,“红心少年”的四大品格——弘品、毅品、仁品、慧品得以确立,并形成了相应的提升活动体系,旨在全方位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沙家浜红色资源到教育“立德”资源转化 在项目开展初期,学校打造“一园两馆三中心”场域,让红色资源浸润校园。芦苇湿地园芦苇成迷宫,与历史相连培育弘品格,结合自然开劳动课程助慧品格养成;信仰空间馆凭党史路、党刊吧、红色电影节剧场等培育弘品格;课程基地馆围绕沙家浜革命故事,让孩子读故事、想问题来培育弘品格;芦艺中心借艺术课程育慧品格,芦毅中心靠体育项目锤炼毅品格,芦慧中心用科技内容培育慧品格。此外,学校还从沙家浜众多红色场馆中选出6个作为研学基地,开展红色研学等活动,拓展育人空间。 从学校、家庭、社会的广阔视野出发,学校始终秉持选贤任能、能者为师的理念,全力打造师资的全员化格局。一方面推行党员导师制,让党员教师与特殊(含才能)学生结对担任思想导师,精心打造思政课“走班”教学,并引领其他教师开发特色课程,使其在学生品格提升方面各展其能;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沙家浜革命斗争史等方面的专家担任红色课程教师,与革命历史纪念馆人员共同开发“芦荡英烈传”等6门课程,按固定时间、针对相应年级、安排特定人员授课,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红色活动后撰写心得,组织稿件演讲、交流,择优录制微课、组文推送,形成别具意义的学生感言课。 学校构建的“三色课程”各有侧重:“红色魂”课程梳理国家课程红色资源,借大阅读等形式与红色资源深度链接,引导孩子追寻先辈;“绿色根”课程聚焦劳动体验,含芦根研学等板块助力孩子扎根成长;“金色梦”课程关注个性发展,新增21个社团丰富课后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少年军校训练与《冀中的地道战》课文相呼应,通过此类链接课程活动培育孩子的良好品格素养。 从“转剧成格”项目实施到农村薄弱学校转变 “转剧成格”项目实施以来,学校成功立项为苏州市教学改革前瞻性实验项目,并且结项成绩优秀,先后荣获“央馆首批人工智能实验学校”“苏州市智慧校园学校”等7项苏州市级以上称号。学校先后承办市级品格提升工程研讨会2次,还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验学校,承办了相应研讨会1次。此外,学校还承担全国优质均衡县市区现场验收,先后2次成为校长国培班基地校,接待了全国校长班10多批考察活动。 “转剧成格”项目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他们接触到多元的观念,体验充满意义的生活。如今,沙家浜中心小学正沿着这条充满红色底蕴与教育情怀的道路,稳步前行,为培养更多有根有魂的“红心少年”而不懈努力,也为农村小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利忠 副校长 赵秀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