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4-12-15 星期日
延边大学
党建引领 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延边大学坚决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一融双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创新实践力度,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的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延边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以新农科民族食品学为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五红五优”党建引领工程(实施“红旗帜”领航工程,使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更加优显;实施“红堡垒”创先工程,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更加优越;实施“红细胞”锻造工程,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更加优秀;实施“红基因”育人工程,使立德树人成果更加优质;实施“红石榴”振兴工程,使兴边富民成绩更加优异),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助推党员教育培养、党建品牌创建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同频共振,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和组织支撑。逐步构建起以问题为导向、以交叉学科思维为引领的民族食品学人才培养框架。进一步明确“立足民族特色,服务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5年的努力,延边大学民族食品学交叉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影响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民族食品学交叉学科按照《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相关要求,依托多学科优势,大胆探索,打破学科间固有边界,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在课程体系方面,构建以“民族学+食品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融合民族学与食品科学的多元知识,引入农业现代化技术,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模式。具体包括增设“民族传统食品专题”“民族食品资源与营养概论”等交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国际领导力”“交叉科学”等特色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生参与的跨学科项目数量增长30%,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均实现显著提升,其中,SCI/EI收录论文数量年均增长25%。在教学模式方面,创新性地采用交叉融合的教学方式,聘请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授课,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程从拓展广度向拓展深度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成立融合学院教材工作委员会和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学位评定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近3年,学生在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奖数量增长40%,学生的学术视野、多元文化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充分展现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拓展校地企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延边大学民族食品学交叉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师资队伍的优势,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创新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与双赢。在科研成果方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科新增项目79项,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年均科研经费高达778万元。近5年,学科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占比超过60%。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科研项目和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多数学生选择留在民族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多元文化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名学生获评优秀毕业生,3名学生的论文获评延边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同时,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系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问题导向和交叉学科思维的民族食品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高厅函〔2020〕20号]阶段性成果)

  (徐红艳 朴政玉 张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党建引领 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徐红艳 朴政玉 张源2024-12-15 延边大学 2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