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泰州学院携手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等10余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共同推进“3+2”贯通培养项目,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关专业,致力于构建机械、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模式,培养智能制造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项目启动以来,针对“3+2”贯通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知识体系衔接不畅、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等关键问题,泰州学院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职普一体化设计 建立三段式课程结构 面向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实行高职本科“3+2”一体设计、分段递进,建立三段式课程结构。 (一)基础平台课程筑牢专业基础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在深入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本科一体化”分段培养模式。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构建面向智能制造技术的基础平台课程群,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企业管理以及智能制造导论等基础型课程。基础平台课程通常安排在一年级(高职阶段)进行学习,同时考虑到课程的递进性,部分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则分为A、B两个阶段,在四年级(本科阶段)继续开设。 (二)学科方向课程突出专业特色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专业核心知识的需求,对高职与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群,重点突出了“3+2”贯通教育模式下不同年级专业课程的分层递进与有效衔接。以“工业机器人”课程为例,高职阶段的“工业机器人A”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本科阶段的“工业机器人B”则侧重理论知识的深化(如算法学习)和复杂案例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学科方向课程安排在二、三、四年级开设。 (三)综合应用课程强化学科融合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在融合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综合性课程,涵盖数字化辅助设计制造、智能工厂集成系统、工业智能云服务以及智能生产计划管理等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即四、五年级开设,旨在突出智能制造人才复合应用能力培养。 多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复合型应用能力 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复合型应用能力。 (一)培养目标聚焦智能制造产业 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统一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懂技术、强实践、能创新的高素质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人才。 (二)基础课程融通课程教学资源 打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的基础型课程,通过跨专业、跨校区合作,组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电工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虚拟教学团队,深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高效配置,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 (三)应用课程综合智能制造技术 集成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典型案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设置了数字化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工厂集成系统等综合性应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智能制造的前沿技术,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普企协同创新 整合多元化课程资源 面向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保障要求,职普企多主体协同创新,构建稳定、交互、共享的职普企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实现各主体教学资源协同发展与统筹优化。 (一)汇聚多方课程教学资源 将企业文化、生产管理及项目案例等嵌入到教材、课堂、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打造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教学团队,实施“匠心培育工程”,拜师企业劳模工匠,邀请劳模工匠进课堂;政校企多方协同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各方实验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如与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泰州学院—兴达钢帘线联合实验室”等,面向岗位培养职业技能和技术。 (二)创新多元课程教学模式 校企共建智能制造虚拟班、企业定制课程,培养企业骨干技术人才,例如“博智网络安全虚拟班”“蓝思精密虚拟班”等;依托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孪生实验室等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建立“高职—本科—企业虚拟教研室”,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质量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 (三)建立多维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校企生多维度协同育人评价机制,职普企一体化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赛教结合、产学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实现人才培养实施效果的闭环评价和动态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成果创新性地实施了面向智能制造技术的多个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职普企一体化设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学校“3+2”贯通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高职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脱节、学科交叉性低以及教学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了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和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形成了“厚基础、重交叉、有特色”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复合型知识体系。项目实施以来,全面提升了“3+2”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岗位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为地方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果在学校其他37个“3+2”贯通培养项目和江苏省同类学校中得到了实践检验与推广应用。 未来,泰州学院将持续深化“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致力于为国家及地方的产业发展培育更多具备复合型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系2024年江苏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重中之重课题“‘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电子信息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JSDZJG04]和重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024JSDZJG31]阶段性成果) (泰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季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