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满意度测评由全省排名第106位提升到第18位,在延安市的排名由倒数提升到第2位……近一年多来,陕西延安子长市大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跑出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解难题,“一盘棋”统筹布局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的子长市,素有重教传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优质生源流失等问题凸显,初中教育质量连年垫底,高中教育质量位于延安市中下游,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 为破解教育困境,2023年,子长市委、市政府将教育列为“四大民生实事”之一,成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指导,制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16个相关配套文件,加强顶层设计。 投入资金1.45亿元,先后完成子长市初级中学、职教中心杨家园则校区、子长市第一小学等36所学校的彻底维修改造;新建秀延初级中学和子长市初级中学学生公寓楼项目;投入资金1822万元,更换全市教师办公电脑和师生桌椅,配置教室智慧黑板、护眼灯……短短一年多时间,子长市办学育人环境全面改善。 针对城区“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子长市调整全域布局规划:子长市中学搬迁新址,子长市初级中学和子长市第一小学校址互换,收回对原杨家园则中学和秀延幼儿园的第三方托管运营,高标准完成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双达标”迁建项目。 经过调整,子长多个片区形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完整“学段链”,有效盘活了城区学校布局和闲置资源,学位增加5600个。 建机制,带队伍真抓实干 “现在当校长,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子长市初级中学校长薛晓斌是子长市校(园)长职级制改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从“职务”走向“职业”,他越来越体会到当校长的幸福和不易。 子长市以职级制改革为突破口,制定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考核评审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每学年对校(园)长进行一次增值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树模、留任续任、职级晋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市财政每年专项列支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激励,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组织各种教师专题培训4000余人次。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大收入差距”的原则,充分激发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 对“三级三类”骨干教师,按人均3万元、2万元、1万元的标准,差别化给予奖励,聘请专家对10个教科研联合体和49名省级教学能手进行考核评价,全市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基本形成,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明显。目前,全市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81名,其中省级52名、延安市级139名、子长市级290名,骨干教师占比达17.04%。 强合力,共发展提质培优 “学校有延安中学来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帮扶,还有西安高新一中‘云课堂’双师教学。”子长市中学高三学生张智诚的爸爸说,当年儿子中考成绩居全市前列,综合考虑后,他们选择留在当地就读,“事实证明我们没选错,两年下来,孩子的成绩比刚入学时还好”。 为办好市域高中,子长市实施延安中学和子长市中学合作办学,延安中学先后派出省级名师、副校长刘晓茹等12名骨干教师进驻管理,子长市中学派出6名教师到延安中学跟岗培训。子长市中学还与西安高新一中、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广东省佛山一中等学校合作,经常性开展集中学习、分层培训、跟岗实践、网络共研等活动,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像这样的教育交流合作,子长市还有很多: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签下3年结对帮扶协议,海淀区5所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对口帮扶子长市5所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达成教师培训协议;组建10个教科研联合体和5个“园际联盟”,选派13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通过名师引领、结对教研、新秀培养、主题论坛等活动,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24年11月,子长市又先后出台中小学生作业管理实施办法、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办法、中小学集体备课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既定部署,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用心用力办好‘家门口’学校,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全社会认可。”子长市教体局局长高振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