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将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通过明确美育一体化建设方向、打造美育一体化教师团队、塑造美育一体化特色课程、丰富美育一体化文化内涵、拓展美育一体化实践外延等,积极探索并实施美育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思想引领,明确美育一体化建设方向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门有关加强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指导下,明确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促进跨学科美育、加强大中小学美育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等措施,探索实现美育一体化创新发展,强化学院美育育人功能,为社会培育既有音乐审美、人文素养,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新人。 师资联动,打造美育一体化教师团队 师资是实施美育的基础。学院通过院内外、校内外师资联动等方式,打造美育一体化教师团队。一是学院内部师资联动。学院重视总结院内各专业之间的特异性,注重发掘其间的共通性,在美育育人目标引导下,主动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全院师资力量统筹安排,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定制”专属教师团队。二是学院内外师资联动。学院鼓励教师走出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音乐教学和美育实践活动,让所有在校生都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同时,实施多方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校内外师资力量的整合联动,拓宽师资库。三是大中小学师资联动。通过建立教师培训和教研共同体,加强大中小学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定期组织研讨和实践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推动美育教学研究,鼓励课题研究和教学方法创新,与区域中小学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升美育教学质量。此外,学院还深化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和联合培养,提升在职教师素养和育人能力,并通过音乐活动和教学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学院在成都市温江区政通小学校和庆丰街小学开展的“寻找非遗传承人”“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等活动,以及对光华实验小学教材的深入分析和梳理,都是在推动美育创新与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课程协同,塑造美育一体化特色课程 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在统筹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学院通盘考虑,构建了一套循序渐进、协同配合、因材施教的特色美育课程。一是注重单门美育课程循序渐进。首先,从基础的音乐理论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构成;其次,通过简单的音乐作品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再次,逐步引入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旋律,提升其音乐创造力;从次,通过合奏、合唱等形式,加强学生的音乐协作和表达能力;最后,不断挑战有难度的音乐作品和复杂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音乐技能和审美情感的全面发展。二是推动跨领域美育课程的协同。学院课程不仅包括音乐基础和鉴赏,还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学生在现代舞中探索音乐与动作的结合,在舞台艺术实践中学习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综合表达,增强其在表演艺术中的综合创造力,从而在美育的多个维度上实现全面发展。三是实施通识美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学院将美育课程纳入全校通识教育,通过“音乐基础”等选修课,让学生根据兴趣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力和人文素质。课程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增强音乐表现力。这些措施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为全面美育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强基,丰富美育一体化文化内涵 文化是实施美育的核心。学院通过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美育一体化的文化内涵。一是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院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美育中,通过开设“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概论”等特色课程,系统深入地普及中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精髓与发展脉络;持续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以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快闪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美育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注重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院打造了一套具有创新性、时代感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思政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艺术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学习红色经典和民族音乐作品,对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引导师生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三是重视对区域优秀文化的发掘。除了设置民族乐器演奏、区域音乐文化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学习了解区域优秀文化外,学院还联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传承基地,深化区域特色音乐教育,并与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合作推进新课程体系开发,共建教改项目。同时,组建晨曦文艺下乡志愿服务队,赴四川省西南部多地开展美育服务,坚定师范生服务基层理想信念,并将美育延伸至乡村。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文艺演出,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师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文化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的价值。 充实活动,拓展美育一体化实践外延 实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补充。学院多措并举组织各类美育实践活动,为美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是强化艺术实践内容。学院鼓励各教研室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举办大师课等,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与行业专家进行接触与交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鼓励各教研室自由组合,跨专业举办各类音乐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展示专业学习成果提供舞台,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二是注重教学与实践融合。学院发挥自身师范专业优势,通过设置“卓越拔尖师范生”班和教学法方向培优生、与中小学合作举办教学实践音乐会等方式,实现大中小一体化培养和师范生实践提升“教学相长”;学院每学期选派多名师生采用“走教”“支教”“巡教”“定点联系”“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安排音乐学师范生到帮扶学校驻点实习,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发挥学院美育资源和力量。三是注重构建开放、包容的美育生态系统。学院利用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鼓励师生参与区域大中小学、社区等艺术文化建设、艺术交流等实践活动,在成都市温江区万盛社区、游家渡社区、大学城社区均开设了音乐、舞蹈、播音主持志愿者课堂;开展文艺惠民活动、文化扶贫、社区文艺演出等多项社会服务项目,为社区群众带来多姿多彩的文艺演出,丰富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传播美育影响,获得广泛赞誉。 示范带动,展现美育一体化成果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推动美育发展的背景下,学院秉承“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基础教育育才、为文化繁荣出力”的工作思路,不忘初心,团结奋进,取得了一系列美育一体化建设成果。一是一批课程和教学成果获得嘉奖。学院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得四川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第十九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成都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音乐“小金钟”钢琴展演四川赛区冠军、四川省音乐教育基本功大赛全能一等奖等40多项奖项。二是培育学生在各类赛事中斩获佳绩。学院学生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四川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百余项,充分展现了其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成功组织举办多项大型美育活动。2023年,四川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学校举办,学院师生通过对赛事各个环节的全程把控,为全省130余所高校的上万名师生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同时学院选送的多项作品荣获奖项,展示了学院的大型美育活动组织能力,以及专业建设成就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赞赏。学院在推进美育“大中小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通过“观展直通车”活动,接待了来自区域内数十所中小学的上千余名师生、家长进校观摩欣赏展演作品,推动大中小学美育有效衔接与融合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实践,学院实现了师资、课程、文化、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美育一体化建设,为培养既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化美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区域教育事业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院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加大美育改革力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美育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轩雨曈 刘珊珊 杨立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