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显示,我国六成以上公民具备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相符。各年龄段人群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我国劳动者适应数字时代职业发展需要的能力逐步增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近年来公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与教育强国建设中数字教育政策的发布和实施紧密相关。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界定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使用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并给出了数字素养的基本框架结构。2022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发布《确保和提高全民公共数字化学习质量行动倡议》,呼吁世界各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赋能教与学。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展和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筹备进程中,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体化推进了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数字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23年初,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师生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经过过去几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我国的数字资源建设应用和数字素养培养都取得了明显进步。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我国的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 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在数字时代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等诸多公共服务领域,包括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涵盖家庭、社区、城市、乡村等多个空间。提升数字素养,能够提高人们在不同场景下使用数字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红利。其次,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2.8%,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助于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还能够做大做强我国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其次,有利于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全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社会。尽管近年我国数字化建设进展迅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区域和群体差距,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红利时代,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人群、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求,能整体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国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不同年龄段公民数字学习能力持续增强,不同行业职业群体数字技能稳步提高,特殊群体的数字适应力也显著增强。尽管我们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还不能松懈,要继续抓住教育强国建设契机,将全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2024年2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更加健全,部署了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高水平数字工匠等17项重点任务。未来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应从强化社会数字科普、夯实学校数字教育、深化数字技术创新等方面多管齐下。 强化数字教育平台和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重构教育价值、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中心载体。我们要基于互联网构建超大规模、高速有序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打破各地现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和空间阻隔,实现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在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持续有效流动,让每位学习者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未来应加强数字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数字教育课程规范、操作细则及评价标准,加强数字资源课程的适用性、效率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数字教育师资建设势在必行。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给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的要求,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上述标准的出台对于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促使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应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同时将数字资源也作为一种替代性师资进行综合配置,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模式。 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引领,将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把握其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利用其促进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型劳动者的双重效应,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有力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