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教育”是指农村学校基于一方水土的教育资源与学生生活圈所开展的校家社融通式的学校教育,其核心在于要紧密依靠农村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场域来开展教育、致力于真实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来培养学生。当下,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脱离了农村儿童的经验认知和本土文化,割裂了农村教育与土地的有机联系,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与情感认同,也不利于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对校长特别是农村校校长而言,提升“在地化教育”领导力尤为重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补强专业责权,承担起教育者角色。首先,校长是教师和学生的指路明灯,这需要他们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并付诸行动。犹如一名园艺师,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子。其次,他们也需要培育与在地环境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农村学校校长要认识到,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就像植物不仅在温室中生长一样,它们也需要户外的空间和自然的空气。最后,校长们要有识别哪些“在地化教育”能影响学校成员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为了加强这种“在地化教育”的融合和应用,校长要制定一个适合在地环境的“种植计划”,将周围的资源引入课程设计,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体验,鼓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共同受益。 创建“在地化教育”团队,培养在地文化。在农村学校团队建设中,校长的角色就像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导,他们需要强化灵活的领导技巧,结合在地情况来设定团队的方向和成长道路。首先,他们要通过交流、家访、开会等手段,深入了解以教师为主的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专业知识、性格,探索一种以乡土文化为导向、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使得学校与地方社区、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能够相互融合。其次,深挖团队文化和增强团队成员对地方的感情联系,是提高团队内聚力与效率的关键。最后,作为团队的精神支柱,校长应该推动团队价值观的在地化。这种植根于教师与学生们头脑中的在地化体验和个人经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概念,更应转化为充满生活气息、能够激发行动的教育故事,最终形成团队共同思想与行动提升的基础。 整合相关资源,实施“在地化教育”课程。首先,在课程决策方面,关键步骤包括对各种可行的在地化课程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确保这些课程真正融入了在地教育教学资源。校长要引导教师、学生及社区成员,共同确立一种在地化的课程愿景。这一过程还包括在地化课程的建设、实施和评估等部分,确保实现其既符合国家教育标准又适应在地教育情境的课程决策。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考虑三种类型的在地化课程。基础型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环境,从而在理性理解和感性体验上触摸知识学习的目标,如让学生通过参观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或历史遗迹来学习;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农村学生获取思考与认识在地情境的方法和世界观,如设计野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自然生态;探究型课程,旨在鼓励学生、教师及社区成员间的在地化合作,如让学生参与社区改善项目或环保活动。最后,校长需要评估学校在地化课程实施的基本状态,检查在地化课程体系是否完善。应从绝对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全面观察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使课程更加贴合“在地化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服务学生成长,创建“在地化教育”场域。在构建立德树人的“在地化教育”场域中,农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这些能力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基石,而非只为了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首先,校长要把在地化的德育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着力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其次,校长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力,并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在地化教育”场域。这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关系网络,让校长在这一网络中与学生无障碍地交流和成长,这样既有助于校长发挥对学生的直接领导力,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最后,加强农村校长在地化的分布式领导力。分布式领导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管理体制,不仅能够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将当地的情境和资源更好地整合进学生管理与教育实践中,进而提升校长的领导效能。如可以通过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来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校长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和文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等。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效能研究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