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精准对接广东省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链,依托学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基础,通过打造三级联动创新团队建设新架构,深耕“共平台,多途径”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发“轮转式”模块化新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活页式新教材、建设立体化产教融合实践新基地,促进“金师”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级联动:打造三级团队、三层管理、三阶师资培养一体化的三级联动创新团队建设架构 教学团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以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学校文化传承为内驱力,打造了集三级团队建设、三层管理构建和三阶师资培养于一体的三级联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架构。国家团队引领方向、建设机制,省级团队统筹协调、创新攻坚,校级团队专项落实、互为支撑,三级团队同频共振协同联动。围绕团队建设,学校构建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子团队工作室三层管理体系,形成了螺旋式“三递进”质量保障机制。三级团队建设任务为“胜任阶段、骨干阶段和专家阶段”三个阶段教师成长提供重要载体与平台,丰富了学校进阶式“十个一”教师培养工程内涵,实现了团队建设能力与教师能力同提升。 深耕“四新”:以新模式、新课程、新教材、新基地深入推进团队建设 ——构建“共平台,多途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瞄准中职办学定位、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团队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创建多专业协同发展、多企业订单培养、多路径衔接升学的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共平台,多途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造公共基础、专业群基础、专业群核心、专业群选修等多个平台课程,实现“共平台”的跨专业课程融通、跨专业教师协作、跨专业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实施分类教学,设置面向就业的“普适培养”“订单培养”,面向升学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3+证书”职教高考培养和“中高企长学制”培养,促进学生多途径个性化成长。毕业生既可选择进入知名品牌企业优质就业,又可根据自身基础和需求选择合适途径升入高职、本科就读。 ——开发“轮转式”模块化新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团队在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独立性、教学时段集中性、学习容量适中性和教学课时均等性原则,重构12门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每门课配备专门的一体化技能教室和结构化教师团队。教学实施时采用“轮转式”排课方式,在相同的教学时段内不同班级学习不同的课程,按顺序进行12个模块轮转。“轮转式”模块化课程实现了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和教学过程一体化,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编写工学结合活页式新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主要载体。团队把握新型活页式教材具有教材及工作活页的双重属性,提出活页式教材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又要体现教学组织与实施。团队创新性提出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需求相结合的“双路径”活页式教材开发路径,首先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过程开发教材内容,再分析教学实施层面因素,原创性地设计了以“行动手册”为教材主体、“知识手册”辅助学习的教材编写体例,出版新形态活页式教材6本,实现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有机融合。 ——建设立体化产教融合实践新基地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团队在原有与奔驰、奥迪等7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广汽埃安实训基地1个、教师实践与研创基地3个、名师工作室2个,构建起集实训教学、企业培训、教师培养、竞赛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体验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基地先后获评市级中小学首批职业体验中心与劳动实践基地、首批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以及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示范基地。 随着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推进三级联动团队建设,着力持续深耕“四新”,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建设期内,获评省级优秀教师1人,正高级讲师2人,高级讲师8人,所有专任教师都具备高级职称。团队成员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主编“十四五”国规教材7本,参与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获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执笔全国专业教学标准1项,建成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1个。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专业领域课题“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新型活页教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ZI2021090205]阶段性成果) (陈高路 林根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