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传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面临较为严重的“心理脆性”问题,缺乏抗挫折能力,于是将心理韧性培育融入学校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多方位、多渠道培育学生心理韧性。 课堂文化是培育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基础,学校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升心理韧性培育的课堂自觉。学校组织各学科组开展研修,寻找心理韧性培育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融通之处,达成实践共识,同时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上将心理韧性培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与自然渗透。 二是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心理韧性培育的课堂文化。我们组织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共同商议课堂行动公约,促进教师转变观念、积极行动;学生们也自主制定了班级公约,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具有松弛感的课堂氛围中培养自律与专注的习惯,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心理韧性。 三是努力改进教学设计,推动心理韧性培育的课堂实践。在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心理韧性,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课堂样态,给教师带来很大挑战。教师需要先提升和改变教育理念,对“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学生又是如何学习的”这些问题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搭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框架,提供有团队合作、人际支持的课堂氛围等,从而真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成长。 学校注重加强心理韧性校本课程的探索与研发。一是提升教师的心理韧性水平。邀请专家进行培训,提升教师在社会与情感理论方面的认识和水平,指导教师掌握常用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和心理韧性水平。二是组建攻坚团队由点及面。组建教师攻坚团队,聚焦心理韧性“坚韧、乐观、自强”三大维度,针对小学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制定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韧性基本发展要求,努力做到年级之间有呼应、有递进,维度之间有融通、有区别,并覆盖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内容。在课程上按照“模块—主题—课时”的结构来整体架构课程,由点及面带动全体教师参与。三是形成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逐渐打造并形成了“四心”校本课程的范式,即“心放松、心探索、心共鸣、心自问”,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在教学研修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量表、典型案例等工具,提升校本专题课程的实施质量。 培育学生的心理韧性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工程,只有不断强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各方协同努力,才能有效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拥有坚韧品质和健全人格。 (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