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扫码了解更多案例 |
|
协办:学科网 |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建设教育强国,须统筹两类学校建设,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我们推出“一市一县”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编者
■本期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四川省旺苍县县域内现有留守儿童3553人、孤儿7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86人,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管理的“看护难”“教育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旺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学校建设,专题调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并一对一建立信息台账。通过创办乡村全寄宿制小学校、优化乡村学校办学环境、完善乡村学校治理体系等措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中面临的难题。
推进综合改革,绘就乡村教育优质均衡新图景
补齐短板促发展,保障农村孩子“有学上”的同时,力促“上好学”。一是保留偏远校点:旺苍县全力聚焦优质均衡,努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采取“保、撤、调、建、强、优、盘”等办法,做实做细做优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改扩建乡村学校28所,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三是派遣优秀师资:以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体中实力较强学校为主体,统筹师资,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师资缺乏的学校“走教”和“支教”,着力缓解结构性缺编矛盾。四是补足教育经费:建立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确保每所中心小学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公用经费。五是创建美丽乡村学校:从“环境美、质量优、行为好、特色显”四方面入手,在全县学生规模200人以下的学校开展“美丽乡村学校的创建活动”,全县创建美丽乡村学校和温馨学校26所,办出了乡村小学校特色。
突出示范引领,探索实施农村微小学校改革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旺苍县留守儿童众多,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旺苍县教育局多次调研,决定盘活距县城仅11公里的高阳小学的校舍、场地、师资等优势资源,进行改扩建,打造乡村全寄宿制学校。
2023年,旺苍县成功创建了广元市首所乡村全寄宿制小学校,如今,学校不仅环境变美了,还增添了30台电脑、8台触控一体机等先进教学设备。
同步,成立了“旺苍县乡村儿童成长中心”,实行全年365天寄宿教育服务。为了让孩子们在托管期间学到更多知识,学校积极创新课程开发,采取“5+2+N”全托寄宿制运行模式,开设阅读与写作、篮球、足球等10余个兴趣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开设烹饪、种植等特色课程10余项。
围绕“让家长在外安心工作、学生在校健康成长”办学目标,着力打造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让教师“留得住、乐心教”、让家长“忧愁解、安心放”的乡村全寄宿制学校。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全县100余名无人监管、家长看护难、有外出务工需求的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乡村全寄宿制小学校的建设,为撤并学校所在乡镇学生提供了学位兜底,为城区学校学位供给不足兜了底,为全县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了学位兜底。
聚焦微小学校,推进学区教育共同体建设
旺苍地处山区,学校分散,除了县城,其他学校都规模较小,教育资源不均衡,山区学校专业教师匮乏。为解决微小学校单打独斗的发展困境,旺苍县成立了“学区教研联盟”,做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团队共建、管理共商、发展共担、质量共优。
一是全县按照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等原则,建立学前教育7个学区、义务教育11个学区,覆盖所有学科,优质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提档升级旺苍教育“软实力”。二是各学区形成工作机制,成立组委会组建管理团队,开展学区庆典、专题讲座、同课异构、校际交流、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三是各学区编写教育学区章程,制定学区活动行事历,以“推进每月一事”为行动指南,学校轮流承办活动。
针对乡村寄宿制学校的需求,旺苍县教育部门完善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系列制度,探索更加科学规范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关注学生的生活管理、学习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愉悦。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申请财政经费补贴,加大硬件设施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学校办学品质。
旺苍更为重视的是加强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人员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让孩子得到更细致、更专业的照顾,从而能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几年躬耕,旺苍教育全面突破:山区孩子的眼里光更亮,山区教师的心中爱更深,农村学校的发展势头更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作者系四川省旺苍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区域简况
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的旺苍县隶属广元市,居住着汉、羌、彝、藏、回、苗、侗等民族。旺苍县现有公办学校(园)71所,在校生5.2万余人。近年来,旺苍县紧紧围绕“幸福师生,优教旺苍”的奋斗目标,用真情、温情、友情关爱农村儿童,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学校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