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区域周刊
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江苏淮安打造高品质乡村寄宿制学校——
为留守困境儿童点亮爱之光
蒋留成 刘品
贵州省黔西市永燊彝族苗族乡莲花村柏杨小学的小学生课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通讯员 周训超 摄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建设教育强国,须统筹两类学校建设,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我们推出“一市一县”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编者

■本期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明厨亮灶”的食堂、24小时供应热水的独立卫浴、冷暖空调加持的宿舍……过去,这样的学校条件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几乎不敢想象,但在今天的淮安乡村学校就变成了现实。

    淮安市清江浦区大力改造寄宿制学校,为盐河中心学校改造食堂,新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盱眙县开展“眙校亦家”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为每名留守困境儿童组成1个爱心家庭。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并将其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构建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体系,充分保障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力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

    精准定位需求,让校园变成家园

    淮安市现有乡村义务教育学生2.1万余人,首轮摸排中有寄宿制需求的学生1628名。为了让这些孩子享有更优质、更温暖的教育,淮安大力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科学布点超前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淮安市农村学校数和在校生总数持续减少,同时产生留守困境儿童。教育部门重点对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在校生数和留守困境儿童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资源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寄宿制服务,大大降低了建设投入成本。

    “一校一策”改造提升。各项目学校对照建设标准,“一校一策”制定改善提升方案,统筹做好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的改造工作,保证共青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卫生保健等必需的场地和设施条件。同时,对提供寄宿服务的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在校园门卫室、学生宿舍区值班室安装一键报警装置并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加强校园消防安全管理。

    经费保障校园建设。按照6倍标准拨付项目学校留守困境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改善寄宿学生伙食、添置生活物资、发放宿管人员工资等,保障学校良性发展。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工作开展情况较好并通过年终考核的点位学校给予每校50万元的奖补资金,并向工作开展质效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县区倾斜。学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宿舍、教室、食堂、洗衣房和淋浴房。亲情视频通话室里,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幸福。

    内涵外延并重,从有教迈向优教

    在提升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淮安市着力从育人体系、队伍建设、教育生态、资助帮扶上,让农村留守困境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学有优教”。

    育人体系逐步完善。重点研发“周恩来崇高品质涵育时代新人”等系列课程,创设淮扬美食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开展5大类27项研学实践活动,建设精品研学线路9条、研学基地39个、研学点32个,做精农村留守困境儿童“行走课堂”。通过“每课讲目标、每周讲收获、每月讲成长”,将“四个自信”落实到学校育人体系中。

    教师队伍优先配备。通过名校优生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等途径,优先提高乡镇教师配置;每年安排1000多名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带动区域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通过“乡村教师培育站”等活动开展乡村教师培训,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等到乡村学校开设示范课及讲座、论坛,使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教育生态日益健康。开设阅读、书法、绘画、科技、舞蹈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留守困境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小课间+大课间+N”多彩活动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小课间以简单易学项目为主,多个有挑战性的项目作为补充,由学生自主选择;大课间以集体舞、韵律操为主,辅助课桌舞、手指操等项目,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绽放自信的光芒。淮安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推进节日民俗、名人典故、淮海戏、渔鼓舞等进校园,组织留守困境儿童参观学习,让师生看到笑脸,听到歌声、笑声、掌声,构建“一脸三声”和谐校园。

    教育资助应助尽助。高位落实国家、省、市各项资助政策,针对不同类别提供差异化的精准服务,包括为留守困境儿童免除住宿费、免费提供生活用品、伙食费按照实际费用减半收取、家庭特殊困难的孩子可享受费用全免。对节假日回家的学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配备校车;对家中无人照看的学生提供全托服务,学校安排教师在节假日为学生辅导功课、组织活动、照顾生活。

    家校协同育人,强体也要润心

    针对留守困境儿童长期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而可能出现的情感缺失、心理脆弱、行为偏差等问题,淮安市创新推出“三进三提三知”一线工作法。去年12月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家访学生30.1万人次,其中留守学生4.9万人次、单亲学生1.28万人次,及时了解掌握青少年思想、学习等状况,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家长做好“第一责任人”。淮安市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简明读本《爱是温暖的》和班主任简明读本《拨动心弦的声音》,向全市中小学所有家长和班主任免费发放。淮安还打造留守困境儿童多元化亲子沟通平台,在学校内安排固定场所,以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确保留守儿童每天都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能够实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增加亲子互动频率。

    教师当好“第一吹哨人”。在淮安教育系统推行的“三进三提三知”工作法,即教师、干部进课堂、进家庭、进重点场所,做到教育行政部门提岗位知职责、提问题知政策、提领域知前沿,学校班子成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教师知需求、提管理知规范、提问题知办法,广大教师提学生姓名知家庭情况、提日常表现知思想情况、提兴趣交往知身心健康,加强各群体之间的沟通联系。教师干部主动与留守困境儿童一对一包联,精准掌握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解决留守困境儿童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心理教师做好“第一守护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实现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做到心理健康“一人一档”、关爱工作“一生一策”。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主动包联留守困境儿童,开展“倾听一刻钟”活动,畅通倾诉渠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

区域简况

    位于长三角北部的江苏重要中心城市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20所,在校生89.55万人。近年来,淮安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了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江苏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获评全国第五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