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能源领域出新才 持续发展开新篇
——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实录
宋艳苹 王靖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刻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能源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重塑升级、锻强提质。面对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需求,学院构建了价值引领、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统一的“思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框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标定航线,厘定核心目标

    基于“大思政”格局和“双碳”目标,学院深入探索并厘定了能源类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以满足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行业专家和师生进行调研,能源类专业明确了覆盖“核心价值塑造+多维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注重价值塑造,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其次,注重构建多维知识结构,让学生具有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最后,突出能力结构搭建,让学生具有有效理解并且运用工程技术原理解决能源类专业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其所从事的行业部门中担任技术骨干的角色。

    筑基强根,构建培养体系

    在拟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创新的“思专创”融合模式,即通过“思专”“思创”“专创”有机融合,实现思想引领、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这一模式旨在打造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能源行业需求。

    学院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根据受访校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知识,增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建议,对专业课程体系从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更新。在人才培养方案纵向设计方面,学院在学时学分比例设置上进行创新,采用“3+1”“柔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课程实践性教学+集中实践性教学+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比重,能源类专业的实践环节占比由30%增加至33%。在横向的知识体系优化方面,学院注重前沿引领和产业导向,从三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首先,强化通识基础,增加了环境科学和化学类课程。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加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创业基础的综合实践模块,促进专业的实践创新教育。最后,巩固核心主干,注重引入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包括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培养模式上,学院推进“思专创”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以通识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育”等开展“思创”互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其次,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建立专业课程“知识单元—思政元素—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矩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行业、爱专业的情怀。最后,以学科专业优秀竞赛作品为切入点,利用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确保“思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平台构建等方面完善教学条件。建立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新工科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绿色能源开发及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基础的科教融汇、产教和赛教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组成从行企专家、企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三个层次合作共建的教学团队,保障“思专创”融合培养路径的实现。

    扬帆起航,立足“思专创”融合

    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立足“思专创”融合,以情怀培植为引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基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开拓丰富人才培养内涵的新途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通过竞赛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新工科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荣誉奖励100多项。就业率和升学率均有明显提高。

    展望未来,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将继续坚持“思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与行业的对接,以培养更多能够引领能源行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学院坚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碳’背景下基于‘思专创’融合的地方高校能源类专业提升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SJGLX258]成果)

    (宋艳苹 王靖)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