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学术交流、协同创新、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路径:将推进科教产深度融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学校持续完善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加快推进科教产深度融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一是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深化校企科技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展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建立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机制,形成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技术攻关模式,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二是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将产业和区域的新质人才需求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建强现代产业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组织形态,提高企业参与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人才保障。
三是推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学校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将科技与产业前沿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技术变革教学形式,依托优势科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发现、遴选、培育机制,打破学科界限和身份壁垒,支持科研人员和企业专家进入课堂、讲授课程、指导论文,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耦合支撑学生培养,增强学生推进技术变迁的意识和能力。
举措:将面向产业、技术和行业需求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
学校以需求为驱动,建立健全跨专业课程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多领域团队合作科研组织机制、交叉融合学科发展体系,进而形成“人才+项目+产业”的同频共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是面向产业需求,大力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学校强化产教融合,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趋势,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专业设置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强大、平台载体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实践导向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良实践舞台和环境生态。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将行业头部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引入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课程讲授、实习实训实践等全过程,以师资资源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面向技术需求,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国家和区域战略性、长期性、紧迫性科技问题,完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平台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关键需求+科研平台+人才团队+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五位一体”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平台。传统优势特色学科深化创新团队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实验室,汇聚融合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让科学家与企业家、工程师牵手,利用先进的研究设施和技术设备,为科研团队开展实验和验证提供场景支持,支持高校创新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依托联合平台,一体化推进技术需求挖掘、研发题目确定、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共建实质化协同创新团队。以“不求独有、但求共用”的理念,探索校企众筹式招才引才、一体化育才用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上中下游衔接的攻坚团队,强化政策衔接联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领军人才在学校有落地科研平台和依托人才团队,在龙头企业有成果研发舞台和转移转化场景,在地区城市有创新创业环境和安居乐业条件。与企业携手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针对行业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构建“企业出题、协同答题”的精准攻关模式,建立专利所有权共享、收益权让渡等合作机制,企业为学校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加速技术与产品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项目和有组织成果转化,构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结合、高校与企业高效互信深度理解的高质量校企循环促进机制,切实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三是面向行业需求,大力推进有组织交叉融合。学校不断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助推器”。组建面向重大需求的交叉学科群。学校聚焦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难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要需求,以一流学科为先导,以高峰学科为依托,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和机构壁垒,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倾斜资源投入,组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跨学科科研团队,推动交叉学科专业的形成,探索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创建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交叉融合学科群,推动学科建设先进、安全、高效地支撑新质生产力。构建鼓励交叉融合的考评体系。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在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导师遴选、博士生指标分配等考核评价各环节中,全方位注重评价项目成果是否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是否支撑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全过程注重是否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作配合,全链条注重是否产出高效、行业产业贡献卓越。进而推动交叉学科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引导行业企业向高校投入科研资源,吸引底子厚、兴趣浓的优秀生源进入学科交叉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人员产出跨学科、高水平、高价值的成果,实现“四链”深度融合。营造跨学科交融的创新文化。学校专门组织跨学科研究,挖掘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新问题,实现研究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跨学科使用,组织领军学者定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讨会和论坛,分享企业资源和需求信息,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推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共享和应用,构建鼓励立足问题、探索新知、开拓前沿、交叉融合的创新文化。
站在新的起点,内蒙古工业大学将继续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真抓实干、紧抓快干、埋头苦干,全方位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在高质量服务“两件大事”中奋力书写新篇章。
(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郭喜)
|